我和李世安(笔名基民)先生素昧平生。友人介绍,他是我的一位读者,想请我为他这本书写个序言。我有些犯难。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这本书写得如何?加之手头又忙,就婉拒了。可是友人却一再推荐,只好答应让他寄来作品,看看再说。拿到书稿,先是看到李世安先生的自我介绍,又看了部分作品,居然喜欢起来。首先是他的经历打动了我。一个热爱文学的孩子,而父亲又是一位中学老师,都差点没有学上。他后来终于安心务农了,而且成了一个种庄稼的行家里手,却意外遇到恢复高考,终于走进大学校门。毕业后当了老师,又走进官场,却到底又回到教师队伍。他小时候挨过饿,这段经历刻骨铭心。因为我小时候也挨过饿,饿得比他还厉害。挨过饿的人和没挨过饿的人,会构成不同的生命底色。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人间走出来的。而当今一些作家和作品,确实不食人间烟火的,以为是贵族、以为是神仙,只会用花哨的东西掩饰生活的贫乏和浅陋,名气再大,也终将是泡沫。
李世安这本集子里,有散文、随笔、杂文、小说,不论何种体裁,都能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善意和真诚,以及对丑陋和邪恶的责伐。也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很注重道德完善的知识分子,为人师表当之无愧。作品的文笔也非常好,能感到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又熟悉方言俚语。作品既有书卷气,又不失活泼俏皮。同时,对家乡焦作的历史、文化、风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都是一个写作者难得的积累。可以说,这本集子里几乎所有作品,都可以称得上锦绣文章,值得一读。
如果作者没有更高的追求,就这么一路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很多写作者,因为修养的不足,写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水平。但对李世安先生,我却忍不住要说,读完这些作品,还是有些遗憾。因为从文学的角度看,作者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作家的条件,作品却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地域或母体文化的背景和滋养,会造成先天不足,会有贫血症。但如果不能从地域或母体文化中实现超越,就很难跃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只能局限在对地域或母体文化的把玩之中,只能在世俗的道德伦理层面上沉迷。这样的写作,只是对群体意识的礼赞和维护,是一种对共性的崇拜。而文学恰恰需要跳出共性,追寻生命个体的光辉。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文明,其实就是一种秩序,有形的、无形的。一个群体社会无疑是需要秩序的。但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又是生而自由的,本质上对秩序是反叛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文学就是表现这个东西的。在这里,文学并不承担判定是非对错的任务。要表现的只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迷失、彷徨、挣扎、无奈、痛苦和追问,从而促进文明更显人道,更有人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安先生的锦绣文章可以称得上散金碎银,生活、知识、语言的积累都没有问题,如果能从文学的本体和精神内核上,重新审视一番,再次上阶,必定会有一番大气象。
是为序。
2011年岁末
(赵本夫: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