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基民作品集》序
与庆邦老师的不解之缘
赤壁怀古
高永健作品荣获
全国散文诗歌征文二等奖
遥望大山
市农机局预祝市两会隆重召开
在查干湖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吕秀芳 / 人间真情
与庆邦老师的不解之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不知不觉,刘庆邦老师已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位兄长、一位恩师、一位朋友。每每想起庆邦老师,就让我想起暖暖的阳光,迅即,一种很温暖的感觉便会浸透全身。虽然我和庆邦老师相识交往的时间不长,却真正应了那句老话:有的人相处了许多年,却不能成为朋友;有的人一见如故,成为终身的朋友。我和庆邦老师的相识就属于后一种。

  第一次和庆邦老师相见是在2009年4月24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郑州的一个文学盛会上,我见到了被誉为中国煤矿文学旗手的刘庆邦老师。他比我想象中的样子还平和、还亲切。之前可以说自己是庆邦老师的仰慕者,读过他很多经典的小说,也深悉文坛上流行的那句话:到陕北,只要提起路遥,就有人管你吃饭;到中国的矿区,只要提起刘庆邦,就有人管你喝酒。

  那次会议议程是三天,庆邦老师参加完开幕式就匆匆忙忙去赶另一个会。记得当天的晚上专门为庆邦老师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告别晚宴,出席的都是省文联的领导和一些知名作家,我也有幸被邀参加。晚宴上我让庆邦老师给我留个联系方式,他很爽快地在我的采访本上留下了他的手机号,我和庆邦老师的交往便从此开始了。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整理自己2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想出个集子。于是,请庆邦老师作序的念头一直在我心里盘桓。直到有一天,我在2009年《阳光》杂志第六期上看到了老师写的两篇散文《参天的古树》、《在雨地里穿行》。看完之后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陶醉、沉醉。于是,我有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忍不住端详着手机上那个熟悉的号码,诚惶诚恐地给庆邦老师发了条短信,那一天是2009年8月11日。

  “敬爱的刘老师,您好!我是焦作的吕秀芳,还记得我吗?在今年第六期的《阳光》上能和老师同时发表散文感到无比自豪!喜爱老师的小说,不知老师散文写得也是那么细腻、感性。我用红笔圈来蓝笔画,爱不释手。《参天的古树》、《在雨地里穿行》,让我看到了老师的博大精深。学生有一个请求,不知老师能否相扶?我想请老师为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序,这是我20多年的积累和心血,也是我的处女作。不知老师有时间吗?给您添麻烦了。祝您快乐!”

  短信写好了,反复看了几次,终于鼓起勇气发了出去,可心里没底,一直处在忐忑不安的状态中。大概过了10分钟,手机炸响,心里一惊,忙看号码,竟然是庆邦老师的。诚惶诚恐地接通电话,传来了庆邦老师亲切的声音:“秀芳,你好!我正在外地参加一个会议,你的短信收到了,我很愿意为你写序,你把书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吧,我回北京后就看……”这个电话让我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我兴奋地仰望着天空中那轮暖暖的红日,一股暖流在周身涌动。

  我狂奔回家,立刻把书稿发到了庆邦老师的信箱里,我想他三月半载能把序写完速度就很快了,没想到2009年国庆节的前一天上午,我突然收到了庆邦老师的短信:“秀芳,序言已发到你邮箱,请查收,刘庆邦。”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连忙回了一条短信:“敬爱的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拔冗为学生操笔作序。非常想念老师,一定抽空去京拜访老师!我急不可待拜读老师的序了。祝老师国庆节快乐!”

  我马上打开信箱,看到刘老师写的序:“初秋,一个空气透明的周日午后,我收到吕秀芳的一条短信,说她在新出的《散文选刊》上看到了我的一篇散文。可巧,我也正在读她的散文集,便给她回了短信:‘我也正在拜读秀芳的美文。’ 吕秀芳的散文的确有着美文的性质,一路读来,面前如鲜花遍地,满目明媚,既悦目,又悦心,得到的是美的享受……”

  后来,这个序被庆邦老师收在他新出的散文集中。庆邦老师还给我发了条短信:“秀芳,把给你的书写的序收进我新出的散文集了,哪天送给你。”庆邦老师对我的厚爱,让我如沐暖阳中。

  之后,电话和短信连接着我和庆邦老师的友情。记得2009年11月12日下午,我正在河南煤业化工报值班。头一天夜里郑州下了没膝深的大雪。我走在雪地里,突然收到了庆邦老师的短信,只有五个字:“秀芳,下雪了!”只五个字,让我顿时惊呼,噢,北京也下雪了!庆邦老师的童心一下子点燃了我的诗情,我站在雪地里,给庆邦老师回了一首小诗:“一夜雪花舞,寒枝变玉琼,清气满乾坤,天地自从容。”“真好!谢谢秀芳的诗,如此良宵应该喝酒才是啊!”我想此时此刻的庆邦老师一定已沉醉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意境中。庆邦老师的率真、温情和爽快都在这两条短信中了。

  2009年的冬至,中午下班后,我去超市买饺子,便给庆邦老师发了一条短信:“刘老师,今天是冬至,您可别忘了吃饺子哦。”“嘀嘀……”手机响了。“我正和家人在一起吃饺子呢,秀芳,你也别忘了吃饺子啊。”看了这条短信,我感到心里暖融融的,兄长般的爱和鲜香的水饺味在我的心中袅袅升腾……

  2010年春天,著名导演谢飞想把庆邦老师的小说《红煤》这部中国版的《红与黑》搬上银幕,特地来河南煤矿体验生活,庆邦老师一同来了,我便匆匆赶去看望老师。当我赶到老师下榻的宾馆时,我们一见面,双方情不自禁用了当今世界通行礼节的最高形式——拥抱,因为此时只有如此的礼节才能表达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而这一切就像我们的交往一样,是那么地自然而然,是那么地顺理成章。这次,庆邦老师赠给我他的长篇力作《红煤》和中篇小说集《到城里去》。

  在煤矿生活过9年、对矿工有着深厚感情的庆邦老师,手中的笔就像矿工手里的煤钻一样,是扎在煤层深处的。《红煤》就是庆邦老师用掘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庆邦老师曾感慨道:矿工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要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每天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要穿越很厚的地层,要穿越黑暗,甚至要穿越死亡才能采到煤。矿工就是为我们国民经济提供血液的人。矿工的无私奉献打动了庆邦老师,我们又被老师对矿工的一腔深情挚爱所打动。有人说,庆邦老师的感情是土里种出来,更是地下深处长出来的,即便是落了煤,也还留着煤质的芬芳。因为他身上早已刻下了煤矿的烙印,血管里流淌着矿工的血液。这是真真切切的,我想许多读者和亲朋文友都会深有同感的。

  庆邦老师是善良的、温和的。庆邦老师又是多情的、执著的,我敬重他的人品,敬慕他的才华,更珍惜我们之间的不解之缘。我与庆邦老师最近一次相见,是去年9月在山东兖矿集团举行的“阳光文学奖”颁奖大会上。那是个秋阳高照、暖意融融的季节。我们相识在温煦的春阳中,又相聚在灿烂的秋阳里,不知是我们与阳光有了约定,还是阳光要和我们来个约会,每每想起庆邦老师,我都如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