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 楠
2月7日,在市儿童福利院一间活动室里,一个女孩正带着六七个孩子在玩耍。“她就是文西悦。”陪同记者采访的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王勇欣指着那个女孩说。
“这个姑娘本是中国人,因为失去了父母,1岁时被美国的白人夫妇收养。如今,她利用留学的机会回到中国,到我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王勇欣说。作为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慕思大学与中国清华大学的交换生,文西悦2011年9月初到中国,12月中旬来我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
随着长大成人,文西悦萌发了回国寻根的念头,也想为家乡的孤残儿童做些事情。“我的养父母都是白人,身边的中国人非常少,缺少学习中文的环境。学好汉语才能对家乡产生更深的感情,也更方便和孩子们交流。”文西悦告诉记者。
“和我们一样,文西悦每天都要为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上课,手工、美术、音乐样样都很棒。当然,英语是她的强项。”市儿童福利院的义工翻译张娇娇告诉记者,“课余时间,文西悦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家都很喜欢她。”说话间,一个孩子顽皮地爬到文西悦的腿上,向大家做了个鬼脸儿。
“发自肺腑的爱就是最大的慈善,对于那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们,这是最好的礼物。”文西悦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父母的爱,文西悦失而复得,特殊的经历使她对“慈善”这两个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她说:“很多好心人给孩子们捐钱、捐物,但我更愿意和这些失去家庭关爱的孩子们一起生活,让他们重温父母的关爱、享受家庭的温暖。”她说。
文西悦认为,爱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润滑剂,虽然养父母都是白人,但在感情上就是自己的生身父母,因为养父母从没把她当养女对待。
在焦作生活的三个月里,除夕夜怀抱孩子守岁的场景使文西悦觉得欣慰。除夕夜,一个不肯睡觉的孩子偎依在她怀里,睡意蒙眬的双眼和不停打盹的憨态向文西悦释放了一个信号: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那是一种归属感。“2012年除夕,是我第一次过春节,而能使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更值得纪念和高兴。”文西悦说。
“抱歉,我要去给孩子们上课了。”看看墙上的挂钟,文西悦急忙向记者告别。10时30分,文西悦走进课堂,招呼孩子们上英语课。“好,现在开始上课。”顷刻间,那个腼腆的女孩变得落落大方,颇有师长的仪态。
记者不忍心打扰文西悦和孩子们,悄悄地离开了市儿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