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奇虎360与苹果之间的是是非非在IT界圈内引发了一场更大范围的蝴蝶效应——寻根问罪“刷排名”。绝非偶然,“刷排行”在谷歌Android Market和国内第三方Android应用市场中作为潜规则而成为公开的秘密。
对于公众,“刷排名”不应该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或者诚信问题,更是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惯性思维和传统价值判断方式的莫大挑战,应该成为IT界整风运动的导火索。
诚然,排名、下载、赢利、生存,这是一条简单而清晰的逻辑链。软件开发商随排名而生,由排名而灭。如此游戏规则或许有些粗暴,但还算客观和可行,因为要赢得客户的青睐和排名,每个公司都要凭硬实力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
在学校,孩子们若想名列前茅,需要加倍努力地学习。当然,家境更好的孩子能够请到更好的课外辅导老师,但学习终归要自身的领会和吸收。同样,软件公司则要在技术研发、设计创意、人才储备、市场调研、宣传推广等方面苦练内功。这是任何一款想赢得市场认可的产品的正常诞生轨迹。
然而,扫一眼生活中的诸多领域,我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公关排名而不是研究产品本身。我们太依赖这个过于简单的游戏规则了。目前,苹果App Store中有十几万款应用软件,开发者若想挤进排行榜前列,增加“曝光度”无疑是最直接和高效的方式。广告营销价格不菲,积累人气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刷排名”则能立竿见影。于是,嗅得商机的“网络高手”们攻坚克难,以至于练就了随心所欲“玩排名”的境界。如此神通迎合了大、小软件开发商的胃口,随之亦带动了国内软件产业链的延伸。
良性竞争下的优胜劣汰,将加速真正有实力的软件供应商健康成长,和整个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与秩序规范;相反,依仗于“刷排名”之类的旁门左道,只会使本领域无序竞争,标准沦丧。“刷排名”带来的羊群效应有可能使资质差的公司一飞冲天搅乱整个市场的格局。而历史告诉我们,这种鱼龙混杂的态势对任何领域都具有毁灭性的打击。痛定思痛,重新洗牌是大势所趋。
有人说,苹果可以在打击类似违规行为的同时,尝试让App Store中影响排名顺序的元素更加多元,引入平均使用时长、活跃度等其他衡量标准,压缩“刷排名”者的生存空间。其实,我们很难用几条策略就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晰,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甚至连苹果公司也很难拿出一个标本兼治的修订方案。但苹果的可贵之处却在于没有“入乡随俗”于中国市场,并向不正之风宣战:真正的美国企业,只有规矩而没有潜规则。
对待孩子,唯分数是重,于是,我们付出了健全人格的代价;对待科研,唯论文是重,于是,我们付出了学术真理的代价;对待政绩,唯数据是重,于是,我们付出了生活的代价。排名问题,我们将如何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