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经典”口号,被国人喊了30多年,也用了30多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文化人开始不这么认为了,他们感到应该有一个更准确更明了的提法。通过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者以为应该把这句话倒过来,变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才对。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口号之所以广泛流行,并且很少有人提出质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对“文化”二字的浅层次理解,或者说没有真正弄懂“文化”二字的含义。另外,是功利主义的思想意识和方法。
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产业究竟是什么?笔者从事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与策划这么多年,发现至今仍有继续说清楚的必要。对于领导和从事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人来说,更有继续学习的必要。我们过去行为中的不少差错和走过的弯路,很多就是出现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常犯ABC的错误。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理解也是如此。不少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丰富和发展文化生活,就是多出书,多建图书馆,多搞文艺演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把文化资源变成钱。这是对文化和文化产业认识的初级阶段。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就是幸福发展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5个层次。这5个层次从低到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人除了要满足衣食住行外,还必须满足精神和社会的需要。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中文化含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脱离了生活、精神和幸福发展观,就说不上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段话概括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由于对“文化”二字的浅层次理解带来了对文化的忽视;由于对文化的忽视带来了文化的大面积缺失;由于大面积的文化缺失,带来了社会诸多深层次的矛盾潜伏。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并不是物质生活越富足生活就越幸福,也不是科技越发达人类就越进步,也不是经济越发展社会就越太平。贫穷绝对不是幸福,但富裕也未必就是幸福的全部。只有在强大文化支配下的富足生活才是幸福。现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不安定事件,足以证明了这个道理。而与中国毗邻的不丹,是个只有70万人的山地国家,农业人口占80%。以前,这片国土并没有引起世界的注意。但在2006年以后,不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因为它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世界上不少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这个国家幸福的原因。初步得到的结论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幸福的指数有5种:比较参照标准、价值感、安全感、精神生活和简单纯朴生活。这5种标准,说的都不是物质,而是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没随之相应提升,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文化含量减少了。专家指出,幸福是不同国家发展的终极关怀,幸福就是让心灵提升,让道德成长。不丹国为全球社会所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并实现了“幸福发展观”:在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把GDP当做发展硬指标的时候,不丹的国王意识到,单一强调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为百姓创造美满的生活。因此不丹国将国民幸福指数归纳为四个框架——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促进文化价值、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建立良好的政治治理。在此框架下,不丹国进一步明确制定了心理和精神的健康、社区活力、文化多样性与坚韧性、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等9个幸福指数。
在我国,由于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文化上的功利主义泛滥。人们看到在浮躁的大环境下,有些人急功近利,把发展文化当做赚钱的工具。他们对大自然不敬畏,不爱戴;对老祖宗不敬畏,不爱戴;对文化知识不敬畏,不爱戴;敬畏和爱戴的只有一个字:钱。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文化,是非常危险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这是十分英明和正确的决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已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贯彻和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就不能沿用过去发展文化的老观念、老思维、老模式,而要放眼全球一体化的全局,着眼未来,像发展经济那样去发展文化。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在软件上高成本投入的过程,不仅需要远见和耐心,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是说,软实力的建设需要硬件基础,不仅政府要大量投入文化的硬件基础建设,社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文化的硬件基础建设。这就是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道理。如果说过去因为资金缺乏不能大量投资文化,那现在就不能这样说了。如今的中国再也不是30多年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成果令全世界关注。虽然还有不少农村比较贫困,但各级政府绝对拥有投资文化的实力。现在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干不干的问题。抓经济发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驾轻就熟,甚至达到了不让发展也要发展的地步。文化建设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门新的功课,需要像过去抓经济一样,大胆尝试,探讨和创新模式。令人欣喜的是,全国已有一批企业家先知先觉,把投资方向转向了文化领域,并且获得了成功。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各级政府将有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文化建设的春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