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李清联诗选
回味年味儿
忆父母
竹乡情缘
串亲戚
腊 梅
食品安全保卫战任重而道远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 民/人间真情
串亲戚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大凡说起过年,华夏儿女无不有一种亲情从心底漾起,伴着“嘣嘣”的心跳溢满周身,如同稚子听人说起久违的妈妈,热切地念想浓烈地浸润着四肢八骸,咀嚼和巴望着与它亲近的热乎与美好!

  春节过大年,这一始于虞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也由最初的祭拜天地、祈求丰稔,逐步演变为与亲人团聚、亲情融合为主题的盛大节日,成为令人铭心刻骨的一种企盼与念想。

  一年365天,人像撒落一地的散豆子,各自为政地忙乎着不同的岗位和事体,莫说一般亲友少有融情达意的机缘,就是夫妻、兄弟、父母、子女间也不乏因天各一方难晤一面,亲情像被时空利剑拦腰斩断的小蛇,惟因身首分离而愈发纠结搅缠得心疼、太疼,以至觉睡不酣、饭吃不香,一副精神上的蔫头耷脑,渴求着弥补亲情缺失的天赐良机……过年,便成为亲人团聚、亲情融合的一个机会,一种载体,一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重召唤,令无论是置身天之涯、海之角的人们,都身不由己、自告奋勇地祈请成为它最忠实的俘虏,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绞尽脑汁使之变成急如星火、如约而至的现实,成为过年这一亲情盛宴不可或缺的座上宾与饕餮者。

  亲人团聚,亲情融合,其载体全在“串亲”二字,即从甲地串到乙地,从丙家串到丁家,让平日似断还连的亲情得以穿连融合,从而氤氲出浓郁厚重的情味。俗话说“无亲不靠串,无串不成亲”,可见“串亲”对于亲情的修复、维系与发展至关重要。

  所“串”之“亲”,主要有两类。一是亲人,即由列祖列宗绵延而成的自家人,如父母、叔伯婶娘、祖父母以及“五服”内的其他族人。二是亲戚,即因缔结婚姻而衍生出的亲缘关系,如外祖父母、舅妗姨姑及其三代以内的亲人。此外,还有同乡同学、同事朋友、邻里八舍等关系密切者也在所“串”之列。

  过年最庞大的“串亲”队伍,由车船和飞机拉载。天各一方的亲人,远在异乡的游子,随着年脚的逼近,团聚情更切,回家便显得重大而神圣。

  过年最热闹的“串亲”,是声势浩大的登门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拜大年,全国皆然,而尤以乡村的味道最浓,声势最大。除夕下午,人们先到祖坟上祭奠先人,并“请”其回家,供上牌位。初一清晨,拜年先从自家开始。一家人先焚香跪拜过家谱上所有的先人后,晚辈们再按长者的辈分从高往低向健在者一一跪拜,并问安祈福,把长辈逗笑。然后,所有弟兄厮跟着,率领家中能走动的子侄们,成群结队涌出家门。一路足步杂沓,一路神采飞扬,欢声不绝,笑语雷动,打狼似的浩大着声势,挨门逐户地串遍同族“五服”内所有长辈的家。一进门,数人同时可嗓门呼唤着长辈的尊称,说:“来,晚辈给您老磕头啦!”长辈谦逊着“免了免了”,已被人“架”到堂前,只见“扑扑腾腾”跪下一片,鸡叼米似的头磕得“嗵嗵”响,集体念诵似的祈福语浑厚洪亮,入耳中听,很像是金銮殿上山呼万岁的场景……如潮涌动的亲情令长辈万分激动,或随手发放压岁钱,或撒出大把的糖果花生,以犒赏这些融聚与激活亲情的使者……这家出来串那家。

  过年持续时间最长的“串亲”,是亲戚间的相互走动。

  农历大年初二,可谓“全国一盘棋,走出家门串亲戚”。在农村,串亲戚颇有讲究,情分近者先串,次之者随后,而驴尾巴吊棒槌不串又不中的老亲戚自是搁到最后。初二这天,乡间不成文的规矩是媳妇瞧娘亲,女婿拜丈人。过去,逢到这一天,闺女怕女婿更怕,因为穷,没有能拿出手的东西孝敬老人,总觉得情屈理亏,站不到人脸前。如今富了,不仅贵重礼品用车驮,还常有大把礼金硬往老人兜里塞。老人腰板也硬了,压岁钱由早年的论分数毛变成了数十甚至百元大钞。孩娃除肚皮撑得圆鼓溜丢,还讨得数目可观的压岁钱,整个一副“外甥是舅家狗,吃了就走”的得意样。初二以后就是七姑八姨挨家串,哪天串完哪天算。有亲戚多而四平八稳串的,会耗上十天半月,得持续到正月十五。有图省事“提速”串的,车载着礼品走一家丢一家,像是母鸡挪着窝下蛋,一天能串十八家。串亲礼物更是与时俱进。贫寒岁月,省吃俭用才能“挤”几个白馍拿去串亲,若能拿盒饼干,拎瓶罐头,算是稀世珍品。联产承包后,粮丰食足,“串亲”不仅白馍随意拿,割上几元钱的长条礼肉也不犯思量。现如今,再拿白馍“串亲”已成笑话,全换了包装精美的酒肉蛋奶等品牌产品……同昔日比,无论是串亲者的礼品,还是待客者的酒菜,早已“鸟枪换炮”,不知更上几层楼了。不过,无论贫寒时的一个白馍还是富裕了的成箱礼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凝结其中的亲情含量。不是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吗?哪怕穷得啥也不拿,两手空空去看看老人,那情意也值千金、重万钧!

  “串亲”是融通升华亲情的重要载体,它植根于皇天厚土,始于心、发于情、合于礼,是人伦道德的必然要求,是孝心、善心和爱心的集中体现,有着广泛的普遍性和极强的衍生力。无论历史如何演进,只要有人类存在,亲情就是空气和水,时刻与人相伴共生,须臾也缺失不得。而亲情的维系与升华,则少不了靠“串亲”来牵针引线。试想,一个人如果牛屎堆封门,与谁都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爹娘都懒得看一眼,尽管还披着人皮,却早已非人也!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它既是家对游子的亲情召唤,又是游子亲情回归的内心渴盼,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情通理顺,天人合一,才有这千江归海、潮涌巨澜般亲情大串联的红火节日——过年。

  家要常回,亲要常串。让我们都能常回家走走、串串,看看年迈的父母,亲亲留守的儿女,瞧瞧所有的亲人故旧,让亲情之歌能够伴着日渐频繁的“串亲”节奏永远嘹亮地唱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