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往日,是他用笔头、镜头记录历史和讴歌时代,近日,他却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人物。在2月28日举行的感动焦作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大会上,面对大家的祝福、媒体的采访,这位从事新闻工作25年的老记者十分谦虚地说:“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这些年来,我之所以有些进步,都是报社领导培养和新闻同人关心帮助的结果。我拿什么回报他们,还是那句话,老实做人、勤奋做事、踏实工作,不辜负报社领导和同志们的厚爱。”
他,就是焦作日报社县区新闻采访部主任、主任记者杨仕智。
靠执著勤奋改变命运
为了填饱肚子、为了跳出农门、为了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1976年,16岁的杨仕智带着梦想选择了当兵。临走前,父亲对他说:“孩子,当兵是你跳出农门的唯一机会,如果干不好,死在外头也不要回来了。” 眼噙泪水、心如刀割的杨仕智在迈出家门的那一刻,立志一定要闯出个名堂,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部队,杨仕智牢牢把握这个可以跳出农门的机会,积极上进,踏实肯干,拼命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1977年当班长,1978年入党,1979年提干。知识改变命运,杨仕智明白这个理儿。入伍前,他虽然因家庭困难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但从未停止过学习。他每天晚上点着小煤油灯躲到连队大食堂的角落里学到深夜。靠自学,他修完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1982年,他拿到了山西省晋城一中的高中毕业证。
25年前,从军11年的杨仕智要转业了,究竟会转业到哪里?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在他心里都是未知数。想到在部队的日子里,因为喜欢看报、喜欢写作,他写的一些“豆腐块”、“小火柴盒”经常在《解放军报》、《战友报》和《山西日报》上发表,还被河北杂文报社、北京军区战友报社聘请为特约记者,杨仕智想,自己要是能当一名记者该多好啊!
天遂人愿,他随后被通知到焦作日报社工作,但必须经过半年实习期。当时,和他一起在焦作日报社实习的还有两个人。在杨仕智眼里,这两人的学历和文字功底都在自己之上,而报社最终只能留下他们3人中的一个。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杨仕智拼了命地工作。由于他勤奋踏实、吃苦耐劳,实习结束后,焦作日报社党委经过研究,最终决定把他留下。可不巧的是,当时市工商管理局已经从军转办把他的档案拿走了。在焦作日报社党委的亲自过问、多次协调下,杨仕智终于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记者岗位。那一刻,他再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岗位,忠诚报社,踏实工作。
作者感言:这是杨仕智忠诚于道德和人格的表现。从部队到报社,从军人到记者,他一直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因为他懂得,机会稍纵即逝,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他懂得,要想有出息,必须吃得苦中苦;他懂得,想要干好一件事,就要从始至终、不怨不悔。
好新闻都是用脚底板子丈量出来的
很多前来采访的人都问过杨仕智这样一个问题:“您是如何采访出那么多好新闻的?”
“我的每一篇稿子,都是用脚底板子丈量出来的。”杨仕智这样回答,满眼泪花。
是的,他虽然走上了记者岗位,可想要在高手云集的知识分子堆里混出个样来,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艰辛的付出啊!可是,杨仕智就是靠着勤奋地干、踏实地干、拼命地干,用无声的行动报答党的恩情和焦作日报社的接纳之恩,用从不服输的信念鞭策自己。
他不怕苦、不怕累,跑农村、进厂矿,不分战线、不分时间,曾七天七夜和守护黄河的人们一起吃住,采写了通讯《黄河岸边镇河牛》;他从大年初三到初六,深入博爱县有关局委和一些乡镇采访,采写了“救救博爱竹林”一组系列报道;他随我市党政考察团到山东考察农业产业化,13天跑了7个地市,行程3000多公里,返回焦作的当晚,在办公室里完成了5000字的长篇考察报告,第二天又参加了一天讨论会,当晚写出讨论会的通讯报道,接下来,连续14天,他发了9篇每篇3000字的介绍外地经验的长篇通讯:《观念新,遍地金》、《56万亩大棚菜是怎样畅销市场的?》等。这些年,焦作日报社先后11次派他参与“徐州‘破三铁’”、“珠江三角洲纪行”、“来自沿海10城市的报道”、“上海江浙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大型报道战役,每一次他都完成得很圆满。
就在他一寸寸用脚丈量着自己新闻人生的过程中,他用一篇篇的好新闻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赏识,却留给了家人深深的愧疚。妻子生病住院两个月,他仅照顾两天,就奔赴到一个重大采访中,先后采访了几十家局委、科研机构和企业,写出了《干旱的大地在呼唤春雨》、《从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疏通“智力流动之河”》、《275∶4留下的思考》等6篇对我市科技政策透视和思考的稿子,在全省较早地提出了要破除人才“从一而终”、“部门所有”的旧观念,提出了建立人才市场、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制定人才流动配套改革措施等放活科技人员的建议和对策。这组系列报道发表后,焦作市出台了20项放活科技人员、放活科研机构的政策。在短短数月内,焦作先后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由“地下”转到“地上”,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这组系列通讯报道也获得了省科技好新闻二等奖。女儿高考,他随同我市党政考察团赴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四省区考察畜牧业,12天行程5000多公里,写成了6000字的考察报告《焦作农业转型的战略抉择》和《给畜牧产业挂上“火车头”》、《百万牛羊是如何走上餐桌的》等8篇长篇通讯,点燃了推动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星火。
用脚丈量、用脑思考,还要有一颗痴迷的心,杨仕智就这样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新闻人”的华丽转身。他这颗闪烁的金子,很多人都想挖走,可面对三次跳槽机会,无论报社经营好坏,他始终做到不离不弃,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作者感言:他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讴歌时代和人民,引导热点难点,加强舆论监督,忠诚于新闻事业;他三次放弃跳槽机会,选择坚守在焦作日报社,无论经营好坏,始终不离不弃,忠诚于焦作日报社。在他眼里,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最大的收获是快乐
有人问他:这些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杨仕智回答:“两个字:快乐。每当我采写的新闻作品在报纸上发表,每当我采写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产生良好的效果,我就无比地快乐和幸福。”
25年来,杨仕智满怀激情为民说话、为民分忧,采写了反映青风岭漏斗区因缺水危及当地经济发展和人畜饮水安全的新闻《青风岭补水不能再耽误了》,反映盗伐林木、蚕食林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新闻《别再干自毁家园的傻事了》等;他满怀激情鞭挞丑恶、抨击时弊,采写了利用公车送殡的新闻《谁家的送葬车队如此气派?》,采写了反映干部弄虚作假、虚报植树数字的新闻《从“三毛杨”看干部作风》。他满怀激情歌颂先进人物,长篇通讯《责任重于生命》,掀起了焦作市政法系统开展向该稿件主人翁张仁云学习的活动热潮,河南省政法系统为张仁云记一等功;长篇通讯《人民的好支书——王东明》见报的当天,时任焦作市委书记的铁代生亲率四大班子领导前去看望王东明的亲人,沁阳市委在全市开展了向王东明同志学习的活动,焦作市委组成王东明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报告,王东明的先进事迹还被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
这些年来,杨仕智钟情于报社,钟情于记者岗位,紧紧围绕变革时代的热点、难点,先后采写消息、通讯、调查报告1800多篇,有46篇获省级以上好新闻奖,其中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9篇、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2篇、中国报协大中城市党报一等奖3篇、中国时事报道一等奖1篇、河南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1篇。1995年以来,他采写的210多篇新闻性强、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新闻作品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其中有56篇在各大报一版、二版头条位置发表,光配发评论、编者按和编后的新闻就有13篇。
优秀的工作表现也让杨仕智收获了很多,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焦作市十大名记者”、“焦作市十大新闻职业道德标兵”、“焦作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焦作日报社党委还授予他新闻工作杰出贡献奖。
有人问他今后有何打算?他说:“我要向河南日报社的王天定老师学习,只要报社需要我,我就一直在记者一线干下去。我最大的愿望是努力争取新闻界的最高奖项‘韬奋’奖。”今年已经50多岁的杨仕智,谈起工作仍然激情满怀、干劲十足。
作者感言:杨仕智是我的老师,从我走进报社的那天起,他就言传身教,做给我们看、领着大家干。如今,我们从一个个新兵成长为一个个行家里手,在报社的各个岗位上大显身手。
(杨仕智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