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彬
今年的春天,真可谓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春天。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依靠科技进步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而刚刚闭幕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同样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农业科技创新,一支“三农”发展不变的旋律,在这个春天唱响的故事是那样精彩。
在我市农业科技战线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其成员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农科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在怀川大地上默默耕耘;培育了一批创新科技成果,建设了一批创新科研基地;打造了一支科技创新团队,探索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这支队伍就是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不断谱写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篇章。如今,这支队伍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只有把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贯穿到农业科技工作各个方面,才能赢得主动,才能科学发展,才能不断推动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一语中的。
改革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作为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科研机构,市农林科学院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科研单位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思想意识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思想僵化、体制不活、机制不灵,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2009年年初,市农林科学院新任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讲学习、强素质、树形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宣教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先进地区、先进院所考察学习,使全院职工深受触动,在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加快发展的紧迫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才能把正确的决策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市农林科学院领导又及时提出体制机制的“五个创新”:创新科研所有制,内生与外援一起上;创新分配机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创新科研机制,产学研用产业联盟相结合;创新开发机制,科研与开发双轮驱动;创新管理机制,项目建设切实促进经济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市农林科学院焕发勃勃生机。事实最具说服力,如今步入市农林科学院,映入人们眼帘的不再是曾经的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瓦砾遍地,取而代之的是红砖绿瓦、绿树成荫、窗明几净,田块成方、道路成行、管渠成网。忙碌在试验田里的科技人员,脸上写满自信,心中装满责任,每个人都在为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默默耕耘。
建院3年来,市农林科学院通过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36个,选育出国审、省审作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和省、市科研成果9项,发表研究论文65篇,出版专著8部,连续2年实现亩产吨半粮攻关目标,连续3年承办国家“973项目”的“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学术会议。获得省农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市农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等20余项荣誉。中央人民政府网、《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农业信息网、《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等国家、省、市10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该院科技创新、高产创建、培育新型农民的经验和做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河南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工作简报》先后报道了该院农业科技“流动大学”进农村的先进经验。
抓住农业科技创新灵魂,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目标
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选育和推广新品种。市农林科学院紧紧抓住这一科技灵魂,将品种选育和推广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建院3年来,共投入316万元,建设了育种实验室、南北繁育基地、农作物育种工程技术中心、经济林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3年来,陆续审定国审水稻新品种“焦稻1号”、省审玉米新品种“焦单6号”、省审小麦新品种“中焦2号”、省审杂交水稻新品种“焦杂粳1号”4个作物新品种。其中,“焦杂粳1号”是我省首个自主选育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首破900公斤,达到908.3公斤,创我省水稻单产新纪录,已接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选育的超级稻“Y两优2号”亩产926.6公斤的水平。如今,市农林科学院主要粮食作物选育水平已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农业生产,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了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保持我市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市农林科学院认真落实《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大力开展高产创建,以自主选育新品种为依托,在修武、温县、武陟、博爱、孟州等地建立小麦、玉米“百千万示范基地”达10.5万亩,经专家验收,超高产攻关田连续两年实现亩产吨半粮的攻关目标,粮食高产创建领先全国。
以横向联合为纽带,以学术交流为平台,优势互补,借力推进,是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该院已连续3年承办国家“973项目”的“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学术会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5位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56家高等院校的120名专家通过各种会议,考察了该院科研试验田和科技示范基地。刘旭在参观考察后评价:“焦作在小麦高产创建中,把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条路径为其小麦高产创建领先全国提供动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是小麦高产创建的根本路径之一,焦作在这方面为全国树立了样板。”通过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该院与两院院士以及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联合开展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使我市作物育种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设计育种迈进,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
建设农业科技“流动大学”,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超过1.5亿名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为此,培养“职业农民”解决的不仅是明天的耕地谁来种的问题,重要的是怎样种得更好的问题。怎样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有效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培育“职业农民”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市农林科学院在长期服务“三农”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全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农业科技“流动大学”的崭新思路,把学院设在城市,把教室搬到农村,在“最后一公里”铺路架桥,破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题,截至目前,已在武陟、修武、博爱、马村等县市区188个村举办农业科技专题讲座、培训班260余期,培训学员2.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8.6万份。
在办学过程中,“流动大学”不断下沉工作重心,深入农村一线,走近农民群众,走进田间地头,创新农业科技教学方式,确保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同时,依托“流动大学”,市农林科学院采取“院乡合作”、“院社合作”形式,根据各地种植业结构特点,建设了“十大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为各地制订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管理方案,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水稻、“四大怀药”、蔬菜、果树、食用菌、杨树等新品种51.6万亩,增产粮食610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流动大学”建设为市农林科学院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初步形成了农技推广服务多元化的新格局。依托“流动大学”建设,市农林科学院统筹全市涉农科技资源,组建种子科技产业联盟、化肥农药科技产业联盟、科技教育产业联盟、农业气象服务科技产业联盟四大科技产业联盟,形成一套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多部门横向联合,市、县、乡、村纵向互动,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勇攀新高峰
中央和省委、市委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对市农林科学院来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全市人民的重托,是新起点,更是新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市农林科学院又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即围绕“三个核心”,强化“三大创新”,努力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以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市农林科学院将继续开展“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选育创新中心建设”、“1700公斤粮食单产能力支撑技术综合配套研究”、“标记性诱导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等十大科技攻关课题,并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力争尽快选育出一批在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并适应现代耕作制度的主导品种。同时,该院将加强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推动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以发展现代种业为核心,强化科技产业体系创新,建设育、繁、推一体种业集团。目前,我市农作物种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快种业重组兼并势在必行。为发展我市现代种业,市农林科学院打算联合博农种业、怀川种业、平安种业、武陟农科种业等种业企业,筹建注册资本1亿元,育、繁、推一体化的股份制种业集团,打造焦作种业品牌,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种业制高点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推进农业转型为核心,强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举措,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具体行动。目前,市政府已出台关于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指导意见,市农林科学院将瞄准国内一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资本置换等办法,以武陟县三阳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00~10000亩现代农业功能区为载体,创建市级直属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分为农业科学试验区、农业科技中试区、现代农业展示区三大功能区,重点形成粮食、林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种业、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八大产业,集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生态性、观光性于一体,力争用2~3年时间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农林科技创新中心、农林科技展示中心、农林科技转化中心、城市居民农业休闲和文化观光中心。
是谁在播种绿色、孕育希望,是春天;是谁让大地丰收、农民欢笑,是科技。今春,农业科技发展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广袤的怀川沃土上,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仍在继续。百尺竿头,我们相信,市农林科学院一定会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