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9时30分,记者到武陟县谢旗营镇采访抗旱保电情况时,偶遇正在帮助群众架设线路的农电工徐增平,所见所闻,感触颇多。
徐增平今年54岁,大伙都叫他老徐,是武陟县电业局谢旗营供电所电工一班的班长,担负着杨村和南小段村的用电服务工作。在杨村南地的3号抗旱台区附近,徐增平正在架设临时线路。为了防止电线被过往车辆压坏,老徐就在树枝上栓根绳,把电线吊起来。听到相机快门的声音,老徐才发现笔者的到来,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俺分内的事情,没啥特别,不值得报道。”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忙碌,临时线路顺利通电,望着群众忙碌的身影,老徐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你们看,这一片地总共200多亩,4眼机井,前两天坏了两眼,群众心里着急,得赶紧把临时线路弄好,用这边的机井让大家先把地浇了。”笔者注意到,坏了的机井周围一大片麦苗旱得叶子泛黄,委靡不振。
大家一边说一边向井台走去,老徐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电话是一个接一个。这时,他的老伴来到地里给老徐送手机电池。她埋怨道:“你整天忙得不着家,还得专门有人给你搞后勤服务。”老徐打趣地说:“俺的工作干好了,这军功章还有你的一半。”
一直忙到下午1时许,老徐才回家吃午饭,刚放下碗,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又被村民王巧萍叫回了地里。
停好摩托车,老徐打开车架弯梁处的自制铁皮工具箱,把绝缘胶布、保险丝、手钳等物品逐一清点后,装进了随身的黄挎包里。“这工具直接装到包里多省事,何必装来装去?”笔者不解地问。老徐说:“平时就放在工具箱里,车骑到哪就用到哪,方便还不容易丢。王巧萍家的地在那头,摩托车骑不进去。”
等王巧萍家的水泵正常工作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村民浮贵英家的田里,帮着撒化肥,收拾田埂。老徐说:“浮老太太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一个人浇不成地,俺得帮帮她。”
晚上8时,老徐总算忙完了所有的工作。刚进家门,老母亲就赶紧给他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孙子和孙女钻到他的怀里撒起了娇。顿时,老徐的心里乐开了花,满身的疲惫烟消云散。
本报通讯员 乔 桥 王向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