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孙永伟 秦 莉
地处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的太行山上,有这样两位老人。他们收入微薄,却甘于清贫,孤守寂寞。他们与青山做伴,18年来,默默地守护着大山里的莽莽柏树林。
他们,就是安阳城街道办事处的护林员康志智和姜化智,两位憨厚老实、平凡却又伟大的大山护林员。
3月1日,天空飘洒着入春以来的第一场春雨。记者踏着泥泞的山路,在一座简陋的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的小屋里,见到了两位护林员。见到记者,现年63岁的姜化智搓着手对记者说:“真不好意思啊,这屋子太寒酸,让你们受委屈了。”记者细细地观察了这座简陋的屋子,也是平时护林员巡山守林的瞭望台,面积不足10平方米,阴暗潮湿,两张木板搭起的床和一把破旧的椅子就是这个房间的全部家具,窗户是用塑料布糊起来的,门后放着防火拖把和一些日常工具,碗和水杯就放在用砖头搭建起来的案板上。最让记者感到心酸和难以置信的是,两位老人平时的照明只能靠蜡烛来满足。
说话间,年近70岁的康志智老人手拿镰刀走了过来,老人的帽子上、衣服上沾满了柏树枝。“俺去西边的那片林子转了转,开春了,把有的柏树枝修剪一下,它们就会长得更好。”老人微笑地告诉记者。
“两位老人家,你们在这护林巡山多少年了?”记者问到。“俺俩1994年就来了,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用咱老百姓的话说是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后来全部种上了柏树,你看现在到处都是碗口粗细的柏树,风沙也小了,小鸟的叫声也多了。当初手掌大小的柏树苗,现在都跟我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了!”老人激动地说。
18年的风吹日晒,皱纹已爬满两位老人的脸,疾病也早已缠身,但他们仍痴心不改。6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坚守着这400亩林地,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没有丢失过一棵树木。
巡山护林在常人看来是一项极为乏味的工作。但他们选择大山、选择护林,也就是选择了艰难,选择了无悔。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两位老人都要巡山护林,修剪树枝,砍伐杂草,开辟防火带。老人告诉记者,越是节假日越要看好林子,特别像春节、清明这样的火灾高发期,更是不能掉以轻心。冬天下大雪,老人们就拿着铁锹铲出一条护林路来,夏天蚊子肆虐,老人依然坚持巡山。甚至除夕夜和农历大年初一的早晨,牵挂这片树林的两位老人还要再上山来看看。小孩子来放炮、外人来郊游,老百姓来上坟,只要让他们看见,都会耐心地提醒人家不要在林区吸烟,注意防火,禁止放炮。
18年来,每天修剪树枝,巡山护林,他们的衣服不知被挂破了多少个口子,鞋子不知磨破了多少双。当记者问老人为何这把年纪还要坚守时,老人感慨地说:“按规定,我们俩也该休息了,但是现在的护林员不好招,俺俩在这里习惯了,有感情了,如果哪天不上山走走,心里还憋得慌。再看看这400亩10万多棵的柏树,一棵比一棵长得好,俺从心里放不下。这近20年里,我们是一天天看着它们长大,现在身体还可以,想再多干几年。”
记者给两位老人粗略作了个统计,在大山里坚持护林巡山18年,基本没有什么节假日。每天至少要步行10公里,每年光巡山的路就要走3650公里,18年行走7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两圈。这个数字足以震撼人心,让人顿生敬畏。但值得我们尊敬的是,旅行家绕地球转一圈是环游世界,领略美好风景,但两位老人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同一片山林默默奉献,不论严寒酷暑,无分四季冬夏,始终干着同样的活,走着同样的路,履行着同样的责任。
今年植树节即将来临,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康志智和姜化智一样默默无闻的植树护绿、守山护林人,我们生活的家园才变得山更绿、林更茂、水更清、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