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赚,能照顾孩子和庄稼,还能买得起车和房子,方便进城当市民,难怪沁阳农民会说“在家门口就业”——“得劲”!难怪沁阳的农民家门口就业率达到了惊人的72.9%。
去年,河南农民在省内务工人数超过省外,让农民“家门口就业”,沁阳是个很好的典范。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大势所趋。但经验表明,远距离的大规模流动,会造成包括社会资源浪费、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等经济和社会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河南农民选择在本地就业,这不仅是产业转移的客观趋势造成的,同时也表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劳动力的吸纳转化能力越来越强。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好处多多:首先是生活成本大大降低,收入“含金量”增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迎刃而解;此举对“三化”协调发展也助益良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新型城镇化的步伐自然加快,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瓶颈”得以有效破解,新型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有了可靠保障。
沁阳经验在提示,好事要办好,关键在于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提供合适的薪酬,并为进城农民做通盘考虑。做大做强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分配,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就会不仅在二、三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还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有事业、有收入、进城去、有奔头”,农民何乐而不为?
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小城市是“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让更多农民就近就业,事关发展大计。愿更多地方的农民像沁阳农民这样,发自肺腑地道出:在“家门口就业”真得劲!
转自《河南日报》2012年3月6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