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但她通过小小的户籍室绽放了美丽,被群众誉为“最美警花”,成为我市第二届群众最喜爱的“十大忠诚卫士”中的唯一一位女性。
她就是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户政大队民警刘江明。普通户籍民警何以获此殊荣?她拥有全省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的“十大法宝”,是实有人口规范化管理的“操盘手”,是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员”,是窗口单位服务宗旨的“实践者”……虽众口不一,却尽是敬佩。
实有人口信息采集难,作为户籍警,刘江明深有体会,人难找、门难进、信息难采全……但她不服输,爱解难题。工作中,她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主笔起草了《全市公安机关实有人口管理意见》等文件、制度、台账和宣传资料,摸索总结出错时工作法、定期研判法、设定目标法、质量倒查法、宣传预约法、留言告知法、图标示意法、以房找人法、信息碰撞法、电话采集法“十大法宝”,有效解决了信息采集中遇到的人难找、门难进、信息难采全等难题,确保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工作有序推进,受到省公安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其经验在全省治安部门得到宣传推广。
掌握流动人口信息,机制建设是关键。刘江明深知这一点,在指导、协调全市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了三级考评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实有人口市公安局、县市区公安机关、派出所三级考核等管理制度,切实增强了社区民警、协管员的工作责任心,使我市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录入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每周核对采集流动人口信息1000余条。
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中,刘江明提出在我市积极构建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组织体系,强力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动态化、实战化、信息化、亲情化的“一体四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我市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防控、服务综合效能,同时推动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实现由公安机关一家管理转变为组织社会用工单位共同参与管理,由以往只收集查阅流动人口信息转变为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与网上逃犯、高危人群等信息快速自动比对、预警的“两个转变”,提高了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为民警破案、追逃提供了坚强的科技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已录入流动人口信息20万余条,利用流动人口信息系统预警抓获网上逃犯412人,带破各类刑事案件2600余起。
工作中,刘江明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标准,积极出谋划策,在各级户籍窗口推行了“延时办公”的服务制度,开辟“绿色通道”为老弱病残群众提供优惠服务等。一年来,她先后为群众排忧解难356人次,提供法律帮助28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