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影寺慧远(523~592),俗姓李,泽州霍秀人,祖籍甘肃敦煌,是南北朝至隋代早期在净影寺修行的高僧,为南道地论宗之祖,对净土教理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佛教界将他与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颐和三论宗者吉藏合称为隋代三大师。为了区别他与另一位佛教高僧东林寺的慧远,习惯称他为净影寺慧远。后人将他们并称为“佛门二远”。
慧远大师13岁到本寺跟随昙始大师出家,16岁随阇梨湛律师入邺。后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钻研5年,终专师法上,年满具戒,依法上为和尚,广涉经论,深解妙理,绵笃7年,创讲《十地》,伏听千余。致使负笈之徒,相諠亘道。之后,携诸学侣,返就高都故土,对韩魏士庶,颇有影响。长居本寺,研经、讲法、修行。
慧远大师被人称为“护法菩萨”、“护妙法尊者”,北周宣政年初(公元578年),武帝将谋废佛,召慧远上殿,殿上僧人百余,唯慧远挺出,不惧鼎镬,与帝抗争。后隐于故土,禅讲不辍。隋兴,始蒙剃落,授洛州沙门都。开皇七年,敕为大德之首,居兴善。帝又于南街置寺,同名净影。师敷席讲说,四方投学者,700余人。后又敕预译场。
大师一生博宗诸学,精通文理,世称“疏王”、“释义高祖”,是中国佛教界的集大成者。著述有《地持疏》五卷、《十地疏》七卷、《华严疏》七卷、《涅槃疏》十卷、《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现存本为二十卷,二百二十二科,缺“杂法聚”。另有《大乘起信论义疏》四卷,亦题隋慧远著。大师是历史上最早用《起信论》观点解释瑜珈唯识思想的学僧。
开皇十二年(592年),大师圆寂于净影寺。隋文帝痛心疾首地说:“吾失国宝也。”大师寿终之日,本寺讲堂众柱及高座四脚,一时同陷。所饲灵鹅,昼夜悲鸣,不食而亡。大师弟子灵璨送师骨于本寺起塔,半月之间,十八种相前后迭起。师在本寺神迹甚多,难以备述。
净影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