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这是一则可以被野史笔记收录的荒谬笑话,却也是叫人难以忘怀的凄惨故事——在湖北十堰郧县的一个村里,一个年轻人“宅”死家中。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非常聪明、听话,成绩优秀,年年是三好学生。但1995年毕业后因为对工作不满而弃职,渐渐懒散到不做事、不烧饭,能将时政大事说得头头是道,却又将自己活活饿死。
不是历史,是现实。这个叫王小林的年轻人,两天前才被发现已饿死家中。当初,为了成就他读大学,母亲十分辛苦,姐姐早早辍学,连父亲病亡都怕耽误了学习而迟迟没有告诉他。原本该是寄托了全家人摆脱贫寒艰难生活、翻身得幸福梦想的他,最终变成了家里人的拖累乃至噩梦。母亲避走,姐姐在他身后伤痛地表达的愿望,只是希望来世“他做一个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
【短评】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小林离职甘当“宅男”、不肯自立谋生,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当事人已去,未经科学研究,很难再予证实。但将其作为已成为日渐普遍社会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现象的一个案例来观察,或许会有些意义。“宅”到饿死,发生机会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栖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压抑地过着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积极地寻找工作,也有人渐渐习惯了“宅”和“啃”,甚而将它当成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缺少收入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挟着明显的负向能量、消极心态,“宅家里太久了,会有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一位年轻网友这样说。在这个原本人际关系疏离、缺少信任的网络时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会,会难上加难。
需要认真对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现象,绝不仅出于“坐吃山空”的物质考虑。以往30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与“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大学扩招后的就业难、年轻人收入敌不过生活成本的蹿升,则让他们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这样生在贫寒农家的个例,多数人并无短期内“饿死”的危机。
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有那么多成长时“聪明”、“听话”、“三好”的孩子,竟尔在接受了十几二十几年教育之后,罔顾亲人、缺少负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勇气,而不能成人?
姜泓冰
微博热议
@鞠鹏:#男子宅家14年饿死#也太无能啦。
@辽宁中医药大学报记者团:超级宅男毕业不工作,宅家14年被饿死,太悲剧了!
@夜光虫虫:南京抑郁症女孩自杀和湖北男子大学毕业不工作“宅”家14年后饿死,同是悲剧,但后面的评论很不一样。前者很多人惋惜,后者许多人喊“活该”。很少有人想到,其实后者也是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病人,他可能同样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不能自已,同样需要关爱。抑郁症真是一个很惨的病,难以被别人理解。
@虎头蛇尾12:宅男宅女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宅家14年疑似饿死,太惨了。
@黾穴鸲巢:#宅家14年疑似饿死# 抑制力不好的还是别随便宅家,那样真的很容易得心理疾病,呵呵呵呵。我一般待半天都必须出去放风,不然受不了,不管干嘛都待不住。
@鬼箭羽-Luseyn:#宅家14年疑似饿死#母亲回娘家,为了让懒儿子吃上饭就烙了个大饼,并且套在了儿子的脖子上。结果等母亲回来的时候看到儿子吃完脖子前面的饼还是死了。
【小编说几句】
近段时间,接连几条高校学生的死亡消息充斥着网络,让我们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与家长对孩子从小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有多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取高校改变命运,但在平时的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宅男宅家14年饿死的消息,给我们不少惊讶,但确实也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