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说的就是在农村,千条万条的政策,最后都要靠村一级的干部去落实。村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使群众的生活稳步提升、幸福安康?我认为,这既要村干部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领会政策,吃透精神,又要村干部有执行能力,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群众着想,科学制订村里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对工作能早做不晚做、能多做不少做,不让领导和上级为自己村内的事操心。一句话,就是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致富一方群众。现结合我村实际,谈一些粗浅认识。
调整结构上项目。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我村因地制宜,抓转型促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村民种植牛膝等四大怀药的传统,鼓励群众大力发展以牛膝为主的特色种植。去年,我村的牛膝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要发展离不开项目作支撑。几年来,我村利用村中集体原有的厂房场地,通过招商引资,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上马并投产了10多家小工厂,安排村中劳动力400余人,使村民打工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些小工厂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多办实事为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年来,我村依靠集体收入,在不增加群众一分钱负担的情况下,投资400多万元,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件或几件好事、实事。比如,投资90万元,先后硬化了村内村外道路;投资10万元,修砌了全村的排污沟渠,做到晴天能排污、雨天能排水;投资10万元,新打两眼120米深的饮用深水井;投资26万元,更新改造了全村自来水供水管网;争取上级教育部门资金51万元,建成了村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并对小学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村委会办公大楼;争取上级资金60万元,把全村农田管网都改建成了节水农业示范园;投资15万元,修建了东西大道;投资6万元,补贴群众安装有线电视;投资3万元,在村里各出入路口安装电子监控摄像头10余个,为村中治安提供保障;投资10万元,建成两个村民健身游园;由本村在外人士闫利军投资6万元,建成了村民剧场;投资5万元,建成村文化广场;争取上级资金3万元,建起了“农家书屋”,又出资1万多元订阅报纸杂志;争取电力部门资金5万元,建起了标准化的灯光球场;投资20多万元,为群众代缴5年新农合款,全村参合率达100%;在村小学设立“育英慈母”奖学金和“教师教学成绩奖”,对住校教师住宿、伙食进行补助;连续六年对本村考上大学或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进行奖励。
村务公开树正气。农村干部在村民心目中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农村干部一定要坚持村务公开,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不论大小,都要有群众代表参与,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9年来,我村的所有事项全部由党员群众代表拍板表决。比如,道路硬化由所在街道群众选出党员群众代表组成领导小组全程负责,从备料、定价、招标全由党员群众代表领导小组决定,村委会只负责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合格后由村委会全额付款。村文化大院办公楼工程采用包工不包料的形式,由党员和群众代表全程监工。村干部不参与工程项目招投标,杜绝了行贿、受贿现象的发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称赞。
化解纠纷促稳定。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农村干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在农村如果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我任村党支部书记9年来,坚持每天中午、晚上在村委会值班,无论谁家闹矛盾,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进行调处。村干部能够解决的问题,再苦、再累、再难,决不回避,决不上交给上级党委、政府,村里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案件,做到了“我的工作我负责,不给组织添麻烦”。
回顾9年来的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经济要发展,社会要稳定,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担当的农村干部队伍。特别是当前我市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农村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带领群众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作贡献。
(作者系温县赵堡镇南平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