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去年9月,我市以沁阳市和修武县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整体医改,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切入点,全面推动县、乡、村综合改革。县域整体医改中群众受益多少?没有了药品收入,医疗机构怎么发展?技术骨干怎么留下?记者近日透过两县市县域综合医改,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药品零差率销售。沁阳市、修武县抓住试点的重大机遇,在改革中狠抓关键环节。在药品购销上,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目前,两县市涉及改革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所用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在医院用药的价格都是进货价,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技术骨干怎么留?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中,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制,两县市建立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进行综合改革的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财务统管,科学确定机构编制,按照编制对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对富余人员实施分流。
人事实行全员聘用,竞聘上岗。两县市对医疗机构的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80%的原则,对县乡两级医院按照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种类别,实行全员聘用,竞聘上岗,打破了以往定编到人的模式。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绩效工资,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在新的分配机制探索中,两县市根据医务人员的岗位和工作性质不同,建立了“学科带头人”、“首席医师”和“服务标兵”制度,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技术业务骨干倾斜。
没有了药品收入,医疗机构如何发展?推动医改政府投入是保障。改革后,政府负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为稳定医生队伍,县级财政还对人员工资给予补助。2011年,沁阳、修武两县市财政投入分别增加2200万元、1800万元用于医改。
医改,让群众得实惠。县域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底,两县市县级公立医院零差率销售药品4000万元,直接让利群众近600万元;县级公立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分别上升20%、10%左右,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下降18%、14%;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分别上升10%、6%,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下降30%、10%;村卫生室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50%以上。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医务人员待遇有了整体提升,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
顾培利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