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部小说,主要是看作者想写些什么,想表现什么;写出些什么,表现出什么;读者和受众看出些什么,领悟些什么。
那么,韩达的《菩提树》使我们看到什么呢?
《菩提树》近30万字,写了几件事:青山市创建国家园林生态城市,城市绿岛建设,中心文化广场的菩提树来日命运,省委考核组到该市考核。围绕这几件事,从市委书记到市井百姓,或争论,或辩驳,或慷慨激昂地陈词,或煞费苦心地绸缪,其间还发生了两段爱情。通篇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正反人物的激烈交锋,没有回肠荡气死去活来的爱情,没有完整明晰的线索,缺乏拍案称绝的情节。
阅完全书,你会不会瞠目而惑?自以为看不懂的会不会说:写这是啥家伙?自以为看得懂的会不会说:写这是啥家伙!
韩达其人,少年习武小成,后专意文学,浸润甚久,且又心胸万丈。现任焦作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菩提树》自述乃十年磨一剑之作,怎会、岂能如此?那么,不是这样,作者又在干什么?
事实上,作者在苦心孤诣走新路,走自己的路。
作者在作画。他在展示人世间红尘中世俗百态千尘万象的缤纷画卷;在画卷中表现人世间红尘中追求美好和善的寓意主题。或许作者认为完整明晰的发展线索,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皆大欢喜或善恶果报的谢幕结局的叙事式小说手法,装不了、容不下、载不动他那过去现在、天上人间、天马行空的偌多理念思考而予以摈弃,采取了这样的写法:
写景:景物,景象,背景。
写境:心境,意境,境界。
在写景中,为了专注于此,作者采取了别具一格甚至于可称之为极端的手法。第一,人物的活动不再是小说中的主宰,而仅仅成为景物的一部分、景象的一部分。第二,人为地、刻意地、强行地截断、割裂、转移故事线索与情节发展,使得情节就像一只晨起登高打鸣的雄鸡突然中断的昂首啼鸣。全书共分50章,相当一些章都是如此处理。正说开会,忽然吃饭;恋人相会话还未尽,又续前缘……几乎所述事件均有始无终,大悖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般小说写法。这样的情节处理,的确达到了使故事叙述性弱化的目的,写景成象取得成功。同时,精心地、匠意地进行了意象组合,集小象为大象,于排比中突出对比,使读者得到更深更高的领悟。全书贯穿了这种手法,匠心匠意随处可见。最突出的是第4、35、36、37章,读者细读细味自知。这一切,都构成了、形成了背景。这个背景,不是人物活动,故事发展幕布式的背景,而是为了表现出和蕴含了心境、意境、境界的,物质与精神同在的大环境大背景。
写淡然如水的心境。作品中的人物、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情绪,没有忧思如结,没有如熬如煎,没有愤激,没有极端,都显现出一种淡然淡泊的心境。为此,作者有意识地淡化了小说中人物的角色差别;有意识地淡化了故事情节赖以发展的矛盾冲突;有意识地淡化了故事线索的正常进展。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次之分,正反之分,主要是社会分工、职业职位的不同。这是淡然心境存在的基础条件。有的人可能认为市长林秋晨是正面人物,但是林市长在文化广场建设与菩提树去向问题上,当初与市委书记高长虹“从主观出发,二人都是倾向于冯鑫的。”与梅子和俞静慧的感情纠葛,颇有忠贞之嫌的。算不上是一个正面人物典型。作品中人物间的矛盾,没有尖锐的冲突,没有激烈的斗争,这是淡然心境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矛盾就没有情节。但这些矛盾不过是工作中的意见分歧而已,不同地位角色的不同诉求而已。矛盾的处理基本上是诉而无争,或争而无斗。矛盾的如此处理,导致情节的发展无高潮不刺激,故事的线索如灰蛇伏线,时断时连,有开头无结尾。这种处理方式是淡然心境存在的强化条件。而三种淡化的手法,却强化了书中人物淡然如水心境的摹写与表现。
写潇然出尘的意境。这种意境况味充斥于人物言行之中,事件的处理之中,通贯于全书之中。书中潇洒行事的人物,不仅是黄真民、颜柳之、任一凡书生气官员一类人物。宽良方丈关于菩提树的议论,类似于尽人力凭缘份的说法,也是一种潇洒。甚至连市委书记高长虹在49章大会上大讲套话,何尝不是考核对升迁问题解决后一身轻松的一种潇洒方式?即以房地产老板冯鑫而论,欲达拿地目的找王省长,找高书记,那也仅此而已。没有强拆行为,没有巨额行贿。尽量往成处努力,虽然有些小郁闷,但不成也无所谓。书中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成固欣喜,败亦一笑。在红尘欲望横流充斥的时代,写出这片潇然出尘的意境场景,确算得上是异景异类。
写菩提觉悟的境界。此境界分两个层次。第一,菩提树下的境界。第二,觉悟云端的境界。第一境界是追求美好,为己而作的境界。第二境界是和谐向善,为人众的境界。古今中外,为己与为人,个性与共性,如何看待解决,论家学派,激烈辩驳,哓哓未已。《菩提树》从社会现实出发,从人生实践出发,不使二者对立,仅分高下之别,而且均予肯定。心境易有,境界难得。关键在于无害他人,无碍社会。第一层境界就是如此。菩提树在书中是象征,是寓意,是线索,第6、11、13、18、23、31、45、50章均提到议到写到菩提树。菩提树上宝牒多,许愿的善信者多,追求美好追求幸福憧憬前程的多,好,这是境界。同理,当官紧张考核在意升迁,商人在商言商在意利润,只要不倾轧剥压卑劣龌龊,也能跻身第一境界。存在即合理,无害即高尚。仰观俯察天地,和谐为大为最,追求美好是和谐的动力。第二层境界则更上层楼,要帮助他人推动社会实现美好的目标。如梅果决定以“心灵的秘史”为题,写一篇小说,利用业余时间抄录宝牒内容,如热议保护菩提树等。
“菩提树下,觉悟云端”八个字,全书出现二次,应引起高度关注。一在封面书名上端,二是第16章宽良对梅果所言。均有极深寓意。封面八字,作者明示此八字是解读理解全书之钥匙,隐喻作者以云端上的觉悟思考来构思全书、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寄托主题。第16章宽良法师之言,是对梅果抄牒行为的肯定。这种在人们看来,甚至梅果自己也不以为然的微不足道的做法,却蕴含了尊重和帮助他人追求美好的义理,因此不知不觉达到了向善和谐、觉悟云端的境界。一切在心,明心见性,人人皆佛。佛在我心中,佛在矢溺中。欲万里之行,必始于足下。高从低起,无低无高。一声佛号,一声棒喝,天花乱坠,片叶飘落……
且看《菩提树》第50章末3段。读书至此,是否豁然明悟?如歌的喧喊佛号声从何而来?一片硕大的菩提树叶因何而落?梅子舅舅为何紧拥树叶而热泪盈眶?回顾全书,是不是忽然觉得林秋晨那令人膈应的暖昧感情却是灵肉美的追求而变得可以理解?是不是忽然觉得全书不顺不畅的结构立即变得精巧剔透?是不是忽然觉得书中事件发展无果而方向方法结果心中已经了然?正是:局虽未解,心已有结;事虽未结,思早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