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见习记者 杜 笠
企业转型意义的实践,是鑫诚造就了张国平,还是张国平造就了鑫诚?实际上,从14年前靳艳军和张国平毅然辞去几经周折得来的舒适工作,勇挑企业自救的担子,并组织员工承债式整体购买破产企业,创立鑫诚轻耐的那一天起,鑫诚与他们的命运就紧紧地叠加在一起。
但我们可以断言的是,鑫诚和张国平都是市场的“孩子”,都是市场经济下脱颖而出的“弄潮儿”。始建于1951年的市轻工耐火材料厂,因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于1998年宣布破产,其间曾两次拍卖均无人问津。
如今,由董事长靳艳军、总裁张国平掌舵的焦作鑫诚集团,已是国内知名的拥有原材料开采、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完整产业链条的大型耐火材料企业集团,成为国内耐材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产品配套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
在一个绿意盎然的春日,记者专程拜访张国平,听他讲述鑫诚转型“三部曲”中的生动故事。
所谓转型“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鑫诚股份在转型中重生、转型中提升、转型中跨越。张国平说:“鑫诚股份的重生之路,是在转型中完成的。”
在转型中重生!
张国平的话,可谓言简意深,一字千金。鑫诚股份原来地处中心城区,由于工艺落后、生产工序连续性差、除尘系统老化等原因,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面对发展和环保的双重压力,张国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决定:实施整体搬迁、易地改造。
洼则盈,敝则新。张国平的大胆决策收获了一个崭新的鑫诚股份。2005年8月16日,鑫诚股份仅用两年时间,在一片乱石滩上建起了一个大型现代化耐火材料企业。整体搬迁后的鑫诚股份淘汰了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倒烟窑,建成了4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生产线,使企业产能由年产2.5万吨一跃升至9.6万吨,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85%提升为目前的95%以上,设备除尘率高达99.5%,回收的粉尘还可用于再生产。
“鑫诚股份当初的改造升级是被逼出来的。”多年后,张国平坦言:“如果不转型,生存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尽管如此,鑫诚股份所探索的在转型中重生之路,对于焦作这个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的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来说,毋庸置疑有着典型的样本意义。
鑫诚剑指转型,自然有张国平的理念作铺垫。他说,企业转型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微观层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立足点。但产业升级转型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有的传统产业,而是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新型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造和提升,使老树开新花。
具体咋办?张国平说,鑫诚股份在产品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高度重视“三个替代”,即高档材质对低档材质的替代,不定型产品对定型产品的替代,功能型产品对普通产品的替代。技改搬迁投产庆典时燃放的鞭炮硝烟还未散尽,鑫诚就开始了企业发展的一次次刷新:2008年,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了二期扩建,使年产能跃至25万吨;2009年3月份,开工了总投资2亿元、年产25万吨、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三期建设工程项目。
在鑫诚股份转出生机与活力、转出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时刻在思索企业发展的张国平认识到,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大而不强”,特别是就耐火材料企业而言,只有专注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之,在转型中实现华丽转身的鑫诚股份,落子频频:
——成立鑫诚矿业有限公司,打造原料供应大后方。此举不仅可从根本上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从事耐火粘土、铁矿石、高岭土等原料的开采、加工、销售等。
——成立鑫诚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打造产业转型新样本。占地面积230亩,总投资8亿元的鑫诚特材拥有自动化耐火材料生产线6条,设计年产能15万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进一步提升鑫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成立鑫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始终把握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最新动态。鑫科耐火公司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电子配料散装耐火材料生产线3条,年可生产不定型耐火材料10万吨以上。
——成立鑫诚高温材料有限公司,“补链成线”打造新的增长点。鑫诚高温公司依托耐火材料矿产资源,生产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焦化、碳素等行业使用的轻质耐火砖、保温材料等,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如今,鑫诚集团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产品生产线,年综合产能80万吨以上。产品品种包括粘土类、高铝类、不定形类及轻质类等十余个系列数千种规格型号,具有承接整套焙烧炉、焦化炉所需特种粘土砖、轻质砖、散装料、硅砖、高铝耐火砖等耐火材料合同的能力。
“企业转型的路径有多种,但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培植其生命力和成长性,通过引进具有‘节点’作用的项目,使产业链条由‘短’变‘长’,实现链式发展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临近采访结束,张国平说,已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鑫诚股份,目前正在谋划上市,上市成功之后,将开工建设碳素工程。届时,鑫诚股份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