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詹长松
见习记者 杜 笠
从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外地强势品牌在焦作市场“抢滩登陆”,到我市两大方便面品牌豫竹、斯美特在自家门口遭遇“滑铁卢”,在这一看似正常、实则诡异的市场现象背后,其商业逻辑和深层原因究竟是啥?日前,本报记者再次带着疑问,深入采访了我市部分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以期进一步启发豫竹、斯美特两大本土企业当家人的思维。
记者在豫竹、斯美特两家企业网站上看到,始建于1984年的豫竹牌方便面主要销往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斯美特方便面年产量接近25亿包,销往全国30多个省区市,并出口俄罗斯和朝鲜。
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家企业对外开拓市场的功夫可谓了得,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焦作方便面品牌占据本土市场的品种,大多以中低端为主。例如豫竹方便面在我市大型超市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是0.8元一包的精品系列牛肉面;而斯美特除思圆系列方便面偶尔现身外,其他产品几近绝迹。
如此强烈反差,人们不禁要问:本土方便面企业缘何不计物流成本,舍近求远?焦作消费者又为何不买本土品牌的账呢?
“这说明本土方便面企业对市场的调查研究远远不够,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分析不到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舒良友博士认为,方便面产品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年轻人,而青年消费群体的特点之一就是感性消费,他们关注更多的不是价格,而是有喜好、讲口味。
同时,记者在我市多家大型超市看到,外地强势品牌方便面占据着货架的重要位置,本地品牌的方便面产品大多分布在货架角落。对此,舒良友说,单纯依靠低价格策略追求生产上规模,产品利润率势必会降低,进而无力构建销售渠道和制定积极的营销策略,致使销售渠道相对不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作为销售渠道的终端,超市陈列位置以及导购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销售。”舒良友强调。
窥一斑而知全豹。舒良友说,价格让利让不出市场,本土方便面企业市场定位不清这一短板背后,凸显的是营销理念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企业实施价格细分策略,不仅仅是价格让利,更应该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细分及研究,加大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增加市场份额。
在这一方面,国内方便面行业已有生动案例:白象研制出大骨面,避开康师傅、统一等强势品牌,创立新品种并一跃成为行业排名第三的品牌,白象也成为大骨面的代称。
另据一个网络遍布全球的专业服务机构——毕马威发布的报告称,我国的运输成本占全国GDP的18%,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10个百分点。对于像方便面这样的快速消费品来说,运输成本在价格中更是占相当比例。
舒良友认为,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无疑要由消费者来埋单,而拥有购买选择权的消费者在方便面产品同质同量的情况下,无疑将更加重视价格因素。如此一来,舍近求远的企业由于无法控制物流成本,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大削弱。
在不利的情况下,我市本土的方便面企业怎样才能实现在本地市场的“突围”呢?
“本土方便面企业应高效利用农业优势,加快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不断创新品种,持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市发改委转型办主任常红虎说,焦作市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主体是企业,转型途径是产品结构调整。
常红虎认为,方便面低档产品已经触碰到了价格的“天花板”,再靠降规格、降克数等手法已经无力回天,最终只能使自己的品牌失去公信力而无路可退。所以,企业必须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缩减低档产品比例,逐步提升高档产品的比例。比如,方便面生产加工企业能否与蔬菜的深加工结合起来,围绕怀药挂面、蔬菜熟食面等高端产品,增强功能性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
“人们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本土企业要突破消费者的这一惯性,走品牌之路无法回避。”舒良友说,一个企业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品牌意识,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并进行有效的媒体宣传和广告策划,塑造品牌形象。同时,品牌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随产品一起,有一个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所以,在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品牌战略,适时进行品牌战略转型和品牌升级。
(关注本土品牌发展,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参与讨论、互动。本刊热线:8797311、8797319,QQ:2625323772,信箱:2625323772@qq.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jzrbcj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