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实习生 申孟杰
4月17日,当时针已经指向19时,忙碌一天的人们已经回到家中,享受着下班后的闲暇时光。此时的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中心手术室里,仍是灯火通明,该院心血管内科一区的医生们正在紧张地为3名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手术。与人们印象中的心脏手术不同,手术中医生并未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开胸破肚,而是通过一根小小的导管,就恢复了患者心脏的活力。这种不用开刀就可以轻松解除心脏疾患的治疗方法,就是神奇的心脏介入微创治疗。
“心脏介入治疗,简单说就是不用开刀的心脏治疗方法。介入治疗的入路一般选腹股沟部(俗称大腿根部),切口仅为一个0.5~0.8厘米的小口,通过穿刺将导管引入血管,导管可沿血管进入心脏。在对心脏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对病情进一步确诊和精确测量后,即可将器械送入待治疗的部位进行治疗。”刚刚从手术室出来的心血管内科一区主任慕春言向记者介绍,“介入治疗不需要开胸,不需要体外循环,不需要打开心脏,不需要进行任何形式的缝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是继药物和手术治疗心脏病后最具突破性的现代医学治疗方式,因疗效显著而受到越来越多心脏病患者的青睐。”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该院是我市最早开展介入治疗技术的医院,所开展的各类病症介入诊疗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心脏病介入治疗上,该院一直在全市领先。不仅如此,该院心血管内科一区不借助外援力量就独立完成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术)。前不久,一位表情痛苦的男性患者满头大汗、捂着胸口被扶进医生办公室,慕春言凭借经验判断这位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立即对旁边的医护人员说:“赶快为病人作心电图检查。”果然,这位病人经过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从慕春言向家属说明病情、讲解急诊PCI的过程及必要性、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到联系介入中心、准备介入材料及药物、病人进手术室,整个过程仅用了30分钟。后经1个小时的手术,病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与这名男性患者一样,刘女士也在该院心血管内科一区获得了新生。当时,刘女士被送到神经内科进行紧急会诊。会诊时,刘女士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满头大汗、精神萎靡,血压测不出,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后壁心梗。“这是一位典型的急性心梗病人,发病1个小时,需要马上监护用药。”心血管内科一区副主任苏毅说。会诊中,刘女士突然丧失意识,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医生马上对其进行胸外按压、电除颤后,心跳恢复,可是血压仍然测不出,情况十分棘手。溶栓?刘女士很可能会因心源性休克死亡;进行急诊介入?刘女士生命体征不稳定,没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协助,手术风险很大。慕春言了解情况后,决定用急诊介入手术来挽救刘女士的生命。经过该科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手术成功完成,刘女士的心率正常、血压稳定,胸痛症状明显缓解,脸色恢复了红润。
危重心血管病人一般发病急、病情重,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抢救不及时就很容易出现生命危险。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成功率,该科专门开辟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治疗的绿色通道。
去年9月份,山东游客唐明智和几位好友驾车来到焦作云台山游玩时,突发心肌梗死。唐明智被送到该院后,该科马上开通了绿色通道,在没有缴纳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把病人推进了手术室,实施急诊PCI术,把唐明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事后,唐明智的儿子把一面锦旗送到该科,并感动地说:“要是没有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的全力抢救,我父亲可能早就不行了。”
“我们科的医师、护士只要接到电话,不管是节假日、双休日、白天黑夜,也不管正干着什么事,必须立即赶往医院、。”苏毅说。该科医护人员开玩笑地说:“我们的休息日由患者做主。”
去年,68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某到该科求诊,当时是下午1时左右,患者正在作心电图检查时,突然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值班大夫采取急救措施后,立即联系慕春言和苏毅进行手术。在家休息的苏毅接到电话后,3分钟就赶到了科室,参加手术。苏毅所住的小区虽然与该院仅有一墙之隔,但是小区出口与医院的距离较远,正常情况下,需要15分钟路程。为了给病人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苏毅不顾个人安危,情急之下翻越了2米多高的围墙,从而快速到达科室。最终,通过急诊PCI手术,在患者右冠状动脉内顺利植入2枚支架,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该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充实心血管内科一区的医疗设备:引进了德国西门子大型C臂,解决了临床大量疑难病的诊断问题,使血管造影、冠心病显影、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成为常规诊治项目,同时也使该院的心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引进世界上诊治心律失常的最先进设备——射频消融仪。另外,该科还配备了美国GE除颤仪、日本光电监护仪等诸多世界先进设备。
慕春言(右一)正在为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朱传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