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是一般民众关心的热门话题,食品标签则是人们了解食品成分及安全程度最基本的依据。美国近年来不断完善对食品标签管理的法律要求,希望能从细微之处的努力,给人们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标签内容“细致入微”
薯片是很多美国人喜好的一种日常食品。虽然成分简单、加工程序也不复杂,但这种小食品包装上的标签内容却“细致”得让人眼花缭乱。在超市随手拿起一包薯片,你会发现标签上关于食品成分的描述,远不像薯片那么简单。
原粒玉米、植物油和麦芽糊精是标签列明的主要成分,植物油部分又包含有葵花子油、菜子油、玉米油或大豆油。随后是含量不足2%的其他成分,粗略一数,竟然有30种之多。这些少量成分主要包括面粉、盐、切达奶酪、乳清和味精等。对切达奶酪这一相对“复杂”的成分,又作出了附属的成分解释,表明这种奶酪包含有牛奶、盐、酵母等。人工色素是食品常用的成分,薯片包装上的标签对此也有详细注解,如表明含有黄色素6、黄色素5和红色素40。
标签内容“合理排列”
食品标签是对食品成分、加工工艺和营养效果等各方面的高度概括,如何在有限的标签范围内尽可能作出全面标注,就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排列”。
美国的《食品标签指南》规定,食品标签是一种“信息面标签”,标签应该包括生产商、包装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食品的配料名单、营养成分标签以及任何其他要求的致敏源标签。为便于消费者直观了解标签内容,《指南》对标签使用的字号和字体都有规定。《指南》要求标签应使用清晰、醒目、便于识别的印刷体或字号,字体应以小写的O为基础,字体的高度不应超过字体宽度的3倍。同时,字体必须与背景鲜明地区分开来,标签内容不应与插图或非要求的标签标注在一起。
社会意识共筑食品安全
在严格的法律法规之外,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社会意识也很关键,这是维护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儿童一般都缺少食品安全知识,美国法律和社会规范将他们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中小学校都要求家长提供孩子的详细个人资料,其中一项就是对哪些特定食品过敏,从而避免孩子在学校的餐厅摄入过敏源。
每逢周末,美国的许多超市都提供试吃食品,但超市的工作人员绝不准许儿童自行取食,除非在家长的陪同和许可下。美国儿童在课余经常约好互相串门一起游戏,双方家长之前都会就孩子能吃哪些食物、对哪些食品过敏作些交流。久而久之,美国的儿童也养成了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
云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