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 刊 上一版3
劳动让我们幸福 健康让我们快乐
盆窑的记忆
家乡的浆面条
每周一字
“哥德咖啡杯”
母亲节征文赛
为劳动者塑像
跳高的滋味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盆窑的记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盆窑的记忆 中心视觉 摄
 
   

  □薛凯敏

在漫漫长夜,常常涌动出一股怀旧的情怀,按耐不住的思绪经常把我带回那个魂牵梦绕的而又充满着真情的地方。就像一坛老酒,愈是年代久远愈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那个叫盆窑的地方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村,村子因在贫穷年代烧制瓦盆而得名。我是1986年春天到那里工作的,在这个土地上常年打短工和卸车的也多是盆窑村的村民。

  刚到那里工作的那年夏天,天气出奇的热,再加上到处是煤炭散发出热量,使我这个习惯了平原生活的人不知所措。居住的屋子是平板房,白天尚可在里面躲一躲阳光的照射,而到了晚上蒸笼一般的屋子让人望而却步。即使这样,也没有人到屋外席地而卧,因为靠着山坡的房前屋后不知什么时候会爬出一两只蝎子。连着几个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总是晕晕乎乎的,食欲也大减。后来与认识的村民商量,就在附近的山沟里寻到一孔没有人居住的窑洞暂且栖身。

  这是一孔前边制作瓦盆后边可供主人休息的窑洞,住在里面凉丝丝的很是舒服,总算睡上几个好觉。

  这孔窑洞的主人姓王,叫王栓,40多岁,是个祖传烧制花盆的人。闲暇时,王栓就到窑洞里制作些花盆补贴家用。王栓说,你别看一个花盆不起眼,但制作起来工序繁杂,精选的泥土要用水焖上几天,直到泥土中的颗颗粒粒全部溶化成泥才能使用。然后就是摔坯,摔坯是个力气活,没有力气这活干不好。

  王栓在摔坯时总是那样深情专注,那样一丝不苟,即使里面的一棵草、一粒石子也要把它挑拣出来。四四方方或大或小的泥坯在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灵魂似的任他摆布。我曾经无数次看他制作花盆的过程,看着他把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泥坯放在转动的轮子上,手随着转动的轮子按照制作东西的不同或轻或重,或伸或缩,转上几圈,一个花盆或其他东西的雏形便鹤立于眼前,然后他的手再沾上一些水,盆里盆外小心翼翼地弥抹几遍,一个里外光光的东西就制作完成了。

  我恭维他:你真是个艺术家,能制作出这样精美的东西,了不起。

  他说:什么艺术家,只是用手艺换碗饭吃罢了。

  上到初中就辍学回家的王栓告诉我,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记载“神农作瓦曰陶”。看我静静在听,他便来了兴致:“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的质感,很适合黑陶的制做。”从太行山脚下到黄河之滨也就30多公里,他说的我信。他一边做着手中的活一边说:“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演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外观就会黑如漆、亮如镜。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从而形成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听着他那颇有建树的讲解,看着他琳琅满目的“作品”,我不禁对面前这个其貌不扬的汉子刮目相看起来。他说:过去由于这里地薄粮少,许多家里都是靠它来维持生计的,那个时候能够拥有这门手艺的人很多,像我这样的根本不算什么。而今生活好了,这门手艺也没几个人愿意学了。他叹息道:如果没有人来继承这门手艺,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不过早两年县里曾有人来这里做过考证,说我们烧制的东西就是黑陶。黑陶?难道这能与人家的彩陶瓷媲美?他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在问我。

  我对陶器之类的东西既没有研究也一窍不通,但我知道有人来考证就说明这其中必定有可以载入史册的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