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黑色的证词
一书读罢心潮飞 满腔思绪诉阿谁
我们都是要酒喝的“海子”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柏榕 / 边读边写
一书读罢心潮飞 满腔思绪诉阿谁
──读《静乐县志》札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静乐是山西省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农业县,现归忻州市所辖。它地域不小,有2058平方公里;人口不多,现有16.2万人。《静乐县志》是我在出版社工作时编辑出版的一本志书。2000年出版时,我就想写一篇评介它的文章,但是几次写个开头就搁笔了。一转眼,书已经出版12年了,今日还是决定把旧愿完成。为什么?因为读罢《静乐县志》,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滋味汇集在心头,既感到难以准确表达,又有强烈倾诉的念头。所以,虽然已是12年之后了,我感到还得把它讲出来。

  静乐一个穷乡僻壤,它能提供的物质财富与发达的县区相比太可怜了。它的名字至今还列在2012年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但是回顾历史,我感到它对中华民族尤其是古代汉民族的贡献,一点也不比那些所谓的经济强县差。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在这里屯兵练武,表演出“胡服骑射”的历史剧。从内地的汉民族视角来看它,是光彩欣慰的,但是站在当地先民的角度看,却有不同的滋味。因为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隋唐北宋甚至明代,这个地区长期处在中华历史大版图内,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地理大交会地带。当中国腹地汉族王朝强大兴盛时,汉民族王朝的疆域就由此向北推进,这里是离战争最近的后方保障基地;当汉王族朝软弱衰败时,它成了保卫中原腹地安危的一道屏障。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对静乐所在的晋北地区的民生境遇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古代社会,战争的阴影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总要比内地长。即使内地处于太平盛世,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也会到此进行小规模的掠夺骚扰。内地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可能到这里安营扎寨、兴风作浪。在今天各民族和睦平等亲善的祖国大家庭中,民族融合、不同民族文明间的交流吸收,谈起来是轻松的,但是在古代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作为真实的史实常常是很残酷的,充满了血腥和暴力。静乐历史上曾称为秀容护军、平寇县、三堆戍、静乐军等,这些名字都与军事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志书讲,为何取名静乐,其中一个说法,就是鉴于此地历来战乱频仍,百姓长期生活悲苦,故有企宁静除动乱、盼安乐去哀愁之意。静乐的古代历史,也说明中国古代内地的稳定繁荣发展,经常是以边疆地区的动乱破坏为代价的。这种隐藏在光彩盛世背后的悲伤,对中国历史的全貌而言是微小和局部的,可能不值得一提,对于祸临其身的当地古代先民来说,是天塌地陷般的悲痛和损伤。在古代胡汉交锋的漫长历史年代中,一代代静乐汉族先民却能在此扎根生存,为古代汉族把这块地方占住守住,这本身就是对古代汉民族生存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从近现代史来看,静乐更是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且不说这里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干部高君宇的家乡,革命战争中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都在这里招兵买马、筹衣筹粮。他们的重要领导贺龙、关向应、徐海东、王震、余秋里都曾在此战斗生活过。单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作为晋绥边区的东大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这里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战斗,其中著名的米峪镇、康家会战斗都记入了八路军120师战史。1935年静乐县人口统计为10万人,1945年为8万人。那时的静乐包括现在的娄烦县,地域为3300平方公里,人力之薄,可见一斑。但是抗战期间,静乐县动员了1万多人参军参战。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在册烈士就有上千人,建国前夕,全县调出300多名干部支援外地的新政权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山西的水利建设,在这里建起了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的汾河水库。全县让出5万余亩历代都被称为米粮川的平地、水浇地,把17个村2万多名农民从平坦整齐的院落村庄迁到水库四周贫困艰苦的山坡峻岭,还派出1万名青壮年劳力长年参加水库建设。如此贫瘠的土地,却做出如此博大丰厚的付出!它犹如一首英雄的史诗,是静乐历史中令人感到热血沸腾、回肠荡气的部分。

  静乐的历史中还有一个部分,看了令人倍感伤痛:静乐是一块多灾多难的土地。看了《静乐县志》,我不能不说:大自然在这里赐予人类的恩惠太少了。志书讲,“境内自然灾害频繁,从历史上看,差不多3至5年就有一次灾年,每10年左右有一个大灾年。即使在平年和丰年,也有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受灾。”据史书记载,从明永乐7年(1410年)到清康熙39年(1701年)291年间有28个大灾年。解放后,从1949年至1963年的14年间,有4个丰年,5个平年,5个灾年。直到这本县志大事记截止的最后一年1995年,那年8月28日至9月7日,全县连续降雨11天,倒塌房屋4100间,3100户13080人无家可归,49万亩农田普遍受灾,11万亩夏粮绝收,大秋作物减产65%。这里5月下雪,8月霜冻,大旱、冰雹、洪涝、虫害好像特别喜爱这个地方,你去我来,不让这里安宁消停。“人相食”、“岁大饥”、“人畜死者甚众……”这种令人惊心触目的字眼,在讲述静乐的史书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常用语,对此人们有着见多不惊的平静!静乐历史中民生画卷的主色调,是这样的阴沉灰暗凄凉,有时简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不仅如此,人祸也在静乐历史中与天灾像孪生兄弟那样相伴相随。如果说天灾让人悲伤无奈,那么各种人祸却让人感到愤慨和疑惑。一方面,看到《静乐县志》记载日本鬼子、汉奸走狗在这里犯下的一桩桩伤尽天良的罪行,山西霸主阎锡山在这里不断地横征暴敛。这些由恶者施暴祸害人民的罪行,让我们对敌人充满愤怒和仇恨,对静乐民众深表怜悯同情。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到在解放区和解放后的一些历史时期,这里由于指导思想和地方领导的工作失误以及民众自身的愚盲短视所引发的灾难,让人一遍遍深思为何会接连犯这样的失误呢?在解放战争期间,这里作为解放区在土改问题上出现了“左”倾错误,放任群众斗群众、群众斗干部,甚至出现乱打滥杀行为,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一些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合计非正常死亡447人。解放后,反“右”运动,全县划为右派分子108人。“大跃进”这里也没少放“卫星”:4亩山药能盖起两层楼,亩产15000斤;一个山乡2天造林2万亩;一头猪一天长肉13斤;一亩大麦产1266斤等。后来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整风运动中出现了副县长上吊死亡,县委第一书记投井自尽。文革中,仅1968年9月全县搞的所谓清队运动,由于刑讯逼供将1362人定为“三特分子”(国民党、日伪、阎锡山特务),非正常死亡112人,致伤残60余人,错杀2人,错判7人,诬陷涉及外地党政军干部164人。此后又有所谓的“预谋叛国投修集团案”、“济世同盟案”。这些错案平反后不久,1985年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静乐,竟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毁林案件。不负责任和私欲熏心的人们一次性砍伐山林166万立方米,属于超采的有132万立方米。费尽千辛万苦栽种的山林,被无情地毁坏,许多绿化的山区变为光山秃顶。霎时间,静乐成了全国各类媒体纷纷曝光的反面典型。历历往事,让人扼腕叹息、悲伤不已,难道这里的灾难还多得不够让人清醒地总结出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吗?这种灾难必须坚决遏制、必须大量减少!这可能是看过《静乐县志》后人们的共识,也是书中字里行间一次次竭力表明的思想观点。

  当然,静乐在灾难困苦的历程中仍伴有一道光明快乐的大旋律。解放前后对静乐和全国大陆的各个地方而言,都是获得了新旧社会两重天般的大变化、大进步。在静乐,解放前发生灾荒没有人管,百姓卖儿卖女、啼饥号寒、流离失所,解放后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救济支援,人们再不怕饿死冻死了。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由于分田到户,公共水利施设无人负责维修保养,毁坏严重,机井、水浇地反而大量减少。工业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落后,也纷纷破产倒闭,全县经济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后来随着国家扶贫支持力度的加大,改革开放的深入,工农业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怎样看,静乐社会民生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只是它相比于其他地方走得艰难坎坷,走走退退的现象多了点。即使这样,面对一个个接踵而来的各种灾难祸患,一代代静乐先民和他们的当代子孙仍然不失风趣诙谐,没有怨天尤人的悲观气馁。静乐民间剪纸风格粗犷、题材广泛,富有极强的生活情趣,处处透露着生活中美的气息,是中国北方优秀剪纸艺术的一个代表。在这本县志刊载的民间故事《宋则丑传说》中,作为静乐百姓的宋则丑,他的非凡智慧和憨厚幽默,反映出了静乐人机灵聪明和乐观性格。县官让宋则丑从“生”、“死”两阄中决定自己的命运,他料到县官要在阄上搞鬼,就装傻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在众人面前抓到一个阄后,他果断地把那个纸团吃到肚里,让大家根据剩下的阄来判断他所抓的阄。这样县官把两个纸团都写成“死”字的阴谋就破产了。宋则丑的系列故事内容就像《阿凡提传说》一样引人入胜,是不可多得的晋北民间文学财富。在当地民歌《贬媳妇》中,他们说“叫你闺女挽(拔)蒜,(她)蒜地里打她汉”,“叫你闺女去洗碗,(她)拿到院里叫狗舔”,如此等等。深重的苦难并没有压倒静乐人对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反而孕育出它的反面:精神的旷达幽默和反抗不屈。静乐民间文学中,青年男女亲密调情的话语,愉悦撩人的情歌,乡民们调侃中逗人开怀的笑话,以及反抗封建压迫和束缚的斗争故事,都是这种精神的很好例证。就是在这本县志中,他们一方面讲自己是“土地贫瘠,山高水冷”,“以贫困闻名遐迩,仍以发展滞后令人兴叹”,同时也不忘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物产丰富”、“钟灵毓秀、物阜民熙”等美好字句来描述静乐。开始我曾想把它们删改,后来决定保留原貌,一来显出静乐人的幽默善谑,二来也表达静乐人进取思变的纯美愿景。

  静乐,这是一个带有诗情画意,标志着远离世俗有很高精神境界的高雅地名,在全国也很少见。《静乐县志》把静乐的凄凉与悲壮、贫瘠与慷慨、英勇与无奈、哀伤与快乐、发展与停滞这些相互矛盾的内容,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忠实全面地呈现出静乐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静乐,平静快乐的时候不多,动荡不安、悲苦忧愁的时候不少,但是今天它在党的领导下,前景是宽广明亮、振奋人心的。作为一个异乡人,每当我想起它,心里总在真诚地遥祝:静乐,愿你尽快能够成为人们由衷向往的宁静快乐的美好家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