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想史上有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用诗般的语言表述,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革命导师列宁为强调实践之重要,防止死抱理论的现象,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提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他曾引用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样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引用,富有说服力。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蓬勃旺盛,倔犟峥嵘,充满生机与活力,总是不断地抽出新枝条,发出新叶芽,绽放新花朵,结出新果实。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如果撇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仅就理论本身而言,理论是不是灰色的,能否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需要辩证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直到今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时仍然错位。比如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概括,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破解这道难题,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上,机遇和挑战并存,世情、国情、党情日新月异,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解答,并需要理论工作者及时研究总结党带领人民在探索中形成的新经验、新认识,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和理论支撑。
1982年我大学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其中有些许感悟,至深的有三条:首先是学习党的理论,应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并且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会愈久弥珍。其次是从事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三个紧贴”,即紧贴实际、紧贴生活、紧贴群众,让人们对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努力改进内容、形式和方法,从大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切入,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用简洁的修辞表达复杂的关系,用人们熟悉的事例论证人们不熟悉的规律,使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理论的熏陶、智慧的启迪、知识的积累,增强理论的魅力和动力,为理论之树增辉添绿。第三是在理论研究方法上,应坚持唯物辩证法,从实际出发,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实践中获得动力,汲取营养,全面地、发展地、普遍联系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做出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系统,深刻地揭示真谛的理论,展示理论的魅力,发挥理论的威力,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把握规律,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使党的理论研究之树挺拔茁壮。党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沃土中深扎根须,吸收养料,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修枝剪杈,浇水施肥,把党的理论教育、宣传、研究不断在时代的阳光中进行光合作用,与群众共享空气,呼吸互补,才能增强其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党的理论之树才会根深叶茂、千古长绿。
理论之树常青,实践活水长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在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着眼于指导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党的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指导作用,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史上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南宋理学家朱熹写下的被后世传诵《观书有感》诗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建设研究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在于她能够汲取实践的源泉,吸纳时代的气息。
本书是新世纪以来在我主持完成的省部级重点调研课题和社科规划项目及撰写的部分有影响的论文的基础上综合修改而成的,也是我多年潜心思考党的建设理论的一点成果。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或建议,大多见诸国内公开刊物和重点新闻网站,有的被转载或摘编,有的在获奖成果中进行了交流,还有的尚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为保持原貌,文中难免留下时代的痕迹,对书中不妥或谬论之处,敬祈专家学者和读者提出批评。
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不少专家学者和同事的指导帮助,其中第三题和第五题是我与河南省委党校薛瑞汉博士和牛安生教授主持的中央党校调研课题,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教授为鼓励成书,拨冗作序。撰写过程中参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该文为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建研究十题》一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