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本报通讯员 陈 蕾 于 辉
“同一厂家和规格的阿奇霉素,降价前6.68元,降价后0.81元;辛伐他丁,降价前8.70元,降价后0.72元;炎琥宁,降价前4.50元,降价后0.88元……”4月26日,沁阳市崇义镇卫生院院长杨延丽给记者看了这样一组药价对比后,说:“只有药价降下来,老百姓才真正能看得起病。”
杨延丽的话说出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的意义,也道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据介绍,所谓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国家把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307种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
崇义镇卫生院地处沁阳、孟州、温县三县市交界,辐射38个行政村,服务3.68万人口。自实施药物零差价销售、取消国家规定的24%药品加价后,该院去年的药品收入230万元,让利55.2万元。加上新农合补助,该院的平均每次住院费用也由2009年的1686元递减到2011年的1282元。“这50多万元的医药费,可是实实在在地让利给了群众。”杨延丽说。
自2010年3月1日起,作为河南省47个试点之一的沁阳市,全市12家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并根据群众就医需求,除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外,又选择包括烧伤、脑血管疾病和风湿疾病等200种品规作为基本药物非目录药品,共计507种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2011年,该市12个乡镇卫生院零差率销售药品741.6万元,让利群众178万元;2012年年初以来零差率销售药品393.55万元,让利群众94.45万元。公立医院2011年9月3日以来零差率销售药品3202.34万元,让利群众480.35万元;全市村卫生室2011年10月1日以来零差率销售药品477万元,让利群众114.49万元,切实降低了群众就医费用。
那么,医院收入减少了吗?
没有。
杨延丽说,药价下降,随之而来的是门诊量逐年递增。接着,她又列举一组数据:2009年的门诊量是3.8万人次,2010年是4.5万人次,2011年是5.3万人次,今年第一个季度已经达到1.9万人次。最重要的是,财政对实施药物零差价销售给予了相应补贴,还有公共卫生费补助、绩效工资补助。这样算下来,医务人员的工资比医改之前涨了500元到800元,去年平均工资已经达到每月2000元。
有20多年高血压病史的该镇大张村村民苏克枝在药品降价上有深切的感受,她说:“每年换季我都要到卫生院输液,前几年输一次液要六七十块钱,现在十来块钱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