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焦作,因煤而兴。黑色印象,是焦作人曾经长久的印记。如今的焦作,却让世人刮目相看:
焦作的接替产业初具规模,铝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煤盐联合化工、装备工业、食品工业、生物产业六大战略支撑产业持续提升,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风电装备、光伏、光电、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规模逐年增大。其中,风神股份成为欧盟市场第一品牌,多氟多产销全球第一,中原内配产销亚洲第一。
那么,焦作这种凤凰涅槃、虫蛹化蝶式的城市转型,原因何在?市委书记路国贤说:“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焦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做到了产业转型与环境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型同步进行。”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评价说:“焦作市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主动转型、多途径转型和和谐转型为特点的焦作转型之路,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焦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矿一市”、“一市一业”模式建立起来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规模化开采已超过百年,累计开采原煤3亿吨,上缴国家利税50亿元,资源型产业比重一度超过90%。上世纪90年代,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集中暴露,“九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速只有8%,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为改变煤竭城衰的命运,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市就立足自身实际,以建设新型生态城市为目标,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两条主线,主动探索转型之路。
加快焦作市工业转型升级应该突出“转型、融合”,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突出“高端、引进”,加快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突出“升级、集群”,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突出“创新、引领”,着力培育新兴先导产业;突出“集约、高效”,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1898年,英国人带着开矿机器来到了河南省西北部的一个小镇,从此焦作这个名字就和地下的优质无烟煤一起名扬海内外。王封煤矿就是当年第一批开采的矿井。
为新中国奉献出4000万吨煤炭的王封矿辉煌不再。1996年11月,已经在王封矿挖煤38年的矿长张少卿亲手封闭了井口。张少卿说:“当时那种感觉可谓一言难尽。想到矿上还有六七千名文化水平低、没有其他技术只会挖煤的矿工要生活,心里是又酸又疼。”
之后,王封矿陆续上马了一些企业,铁合金厂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个“短平快”项目,13个炉子建成后安置了1400多人。铁合金厂生产的那几年,正是焦作在资源产业转型道路上摸索的几年,一大批小水泥、小造纸、小冶金、小化工企业应运而生,在暂时安置职工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2001年,焦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关停300家水泥、造纸和资源型污染企业,铁合金厂也在其中。
2007年,在国家转型政策的支持下,王封矿围绕国家加快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紧贴河南省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导向,新上了开元化工项目,开始向光伏材料和新材料方向迈进。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王封矿人,终于踏上了企业转型的新征程。而今,更名为开元化工的王封矿,计划从现在开始再投资200亿元,到“十二五”末形成500亿的销售收入。
王封矿的转型,其实是焦作工业转型的个案。它所昭示的方向,就是从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型产业,向着现代工业体系转型,其核心是改造、创新和提升,目的是通过转型,使原来的基础更牢固,优势更彰显,特色更鲜明。
焦作的制动器集团,过去产品单一,专门为煤矿配套。煤矿不行了,产品也就没销路了,逼迫其转型。现在产品多了,有汽车用制动器、风力发电用制动器等,已成为国内工业用制动器生产行业的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30%。
接续和替代,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基本思路。所谓接续,是老产业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替代产业则是新产业对于老产业的更新和取代。焦作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正在形成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新的工业体系和高成长性产业。
这些产业要靠对外开放,引进合作。据此,焦作通过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了一批好的项目,比如说中国兵器、中国兵装、蒙牛乳业、厦工机械、奇瑞等。他们的到来,进一步优化了焦作的产业结构,也促进了焦作原有产业结构的升级。现在焦作已经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和一批具有活力和实力的企业群体。
去年河南省省长质量奖,全省10家获奖企业,焦作有两家,中原内配和风神股份。全省54家上市企业,焦作有8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32家。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六氟磷酸锂,是锂电池生产中最核心的原材料,现在国内售价达到每吨35万元。由于生产技术难度很高,目前全世界只有7家公司生产。其中,日本三家厂商占全球产能的85%左右。但多氟多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年产2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今年已经全面投产。这是国内第一次真正把六氟磷酸锂实现国产化。
现在,煤炭采掘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不到3%,一业独大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经超过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