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禾
去年10月16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公开招录6名公务员。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黄红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考试、面试和体检,面试成绩和总成绩排在该局“专业监管岗位”第一名。就在她满心欢喜准备上岗的时候,接到了该局人事处的电话,“我被告知岗位匹配度不够,理由是性格内向,被取消录用。”
(据《中国青年报》)
过五关斩六将的黄红本以为胜利在望,却不料败在了“性格内向”上。这“性格内向”的人被逼急,也瞬间变得外向,和媒体联系采访,引舆论哗然。看来性格内向和外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青海保监局的肠子是否都有点悔青了,早知道给黄红评定个“性格外向”,说不定反而就内向不声张了。
和黄红一样,另有两名考生在这场招聘的最后关头被拒录,理由分别是“协调能力弱”和“年龄小、工作时间短”。若“性格内向”和“协调能力弱”不好量化考察,“年龄小、工作时间短”在报考时递交的个人材料中即可以一目了然,而何须再等到笔试、面试和体检都通过之后再回头看?青海保监局真能绕弯。且三名考生第一次体检不合格,又纷纷从外省赶赴到青海复检,全又过关,在这偶然背后是否也另有蹊跷?而在黄红被拒录后,青海保监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可给其介绍到保险公司工作,更令人不能对此全是善意揣测。
重重疑点,面对记者的采访,青海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以“保密为由”未正面答复。在考生“性格外向”地诉诸媒体,而事情曝光后,青海保监局反而显得格外“内向”。虽在青海保监局的官网上挂出了“答记者问”,但“综合考察有关情况”、“某考生违反招考纪律”、“依照有关规定”等模糊措辞更让公众如雾里看花。
倒是青海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在网络微博上又对“某考生违反招考纪律”进行了略微详述,称该考生给其邮寄了吉林特产两盒人参。该考生微博回应称,有单据可证明,二次体检合格后,为表感谢,回去后方给两名安排重新体检的工作人员邮寄了价值150元的土特产。过了笔试和面试,体检是最后一关的标准量化考核,一次不合格,二检合格,也难怪考生庆幸之余心有感激。未得到最后答复的考生,自然还不敢质疑体检背后是否另有“蹊跷”。
纵观此事前后,未见“内向”考生,只见“内向”的青海保监局,遮遮掩掩、支吾其词。内向和外向都是正常的性格特征,世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也难见完全相同的性格,有健康和阳光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单位,还是独立的个人,别总拿“性格内向”当某种行事的挡箭牌。自食其力的个体可以“性格内向”,靠一个个个体纳税抚养的对外公务机构需要“性格外向”,否则其人格就不能不遭公众质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