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咔嚓(组诗)
又见王全杰
五月榴花别样红
母亲的缝纫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良才 / 山阳人物
又见王全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时隔6年,我终于又见到了王全杰。

  王全杰,男,1950年11月出生,河南省武陟县人。曾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烟台皮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烟台大学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成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烟台大学拜见王全杰的情景。那是2007年的3月,也是一个春天。山东的早春很冷,烟台的海风很大,而我的心却很热。我们一行参观了王全杰的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烟台市皮革工业研究所。从那时起,我脑子里烙下一个深深的印记:在焦作武陟老乡中,有一个中国知名的科学家,他叫王全杰。

  近来,媒体曝出部分药用空心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并含有很高金属铬致癌物的消息,“老酸奶”、“皮鞋”、“明胶”等关键词在网上引发热议,成为寻常百姓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猛料”。《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焦作网》记者就上述热点新闻事件,组团赴烟台大学采访我国皮革行业专家王全杰,请科学家从胶囊制作、皮革工艺流程等方面,为读者科学解读毒胶囊的内幕。

  这次,王全杰挤出3小时时间,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我听王全杰办公室张萌萌主任解释,甭小看这3个小时,《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慧聪皮革网》、《齐鲁晚报》、《烟台日报》等十几家媒体采访王全杰,王全杰只给一个半小时的集体采访时间,记者们连呼不过瘾。

  的确,王全杰的时间金贵。当天下午,王全杰就要由大连直飞日本东京进行学术交流,他应邀为日本专家、学者讲座授课。

  王全杰是科学家

  王全杰是国宝级的科学家,他以自己心血和汗水,奠定了自己在我国科学界的地位,媒体称他为“中国皮革教父”。

  其实,生活中的王全杰,即便说话办事,也流露出与众不同的科学思维和个性思想,特别善于总结、归纳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王全杰自我介绍:“我叫王全杰,我母亲受窗花的启发,给我们4个兄弟姐妹起名字,与众不同,分别叫全真、全英、全中和全杰,名字就像贴在窗户上边的窗花,从里看、从外看名字都是一样。做人也应该这样,表里如一。”王全杰起身关闭火锅电源,他不忘告知大家:“这火锅还要再咕嘟10分钟。”这就是科学家的语言,形象、生动、简约、准确。

  王全杰坚持在我国皮革工业科研和生产的第一线,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先后三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次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先后取得32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4项,为我国皮革工业的教学和科研作出了较大贡献,是山东省获奖最多的科技人员之一。

  1990年,王全杰主持“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攻克了胶原蛋白可逆变性的难关,世界首创的剖白湿皮新技术和光学补残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300多家企业得到推广转化,创经济效益30多亿元,为国家取消了长久以来的高达每年8亿元的猪皮制革财政补贴,为山东省夺得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以王全杰为首的科研团队将聚氨酯纤维与皮革相结合,研制出一种既具超高回弹力,又透气透汗的新型复合材料——莱卡皮革。在研发期间,莱卡皮革的销售额便已达到100多万美元。2004年,以王全杰为首的科研团队进行了高性能汽车内饰革的研究工作,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现代汽车革标准为参照系并转化为批量生产的新型皮革,王全杰从最初的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到目前莱卡皮革、汽车坐垫革等先进制革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同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制革行业的国际影响。该项目于2006年投产,产品主要供应福特、大众、宝马、通用、海南马自达等汽车公司配套使用,为国家创收6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汽车配套工业的国产化水平和自主创新。

  王全杰的技术成果已转让了100多家企业,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10万多公里,3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数万名职工重新上岗。安徽、湖北、河南洪涝灾区的23家企业拿着王全杰无偿赠送的技术如获至宝,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江泽民同志观看了王全杰研制开发的皮革样品,对王全杰说:你们皮革科技人员为国家、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王全杰是普通人

  王全杰学贯中西。但是,在生活中,他确确实实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今年61岁的王全杰,高高的个子,走起路来,身腰背略微驼。但他讲起话来神采奕奕,声如洪钟,犹如三四十岁的壮汉。1950年11月,王全杰在河南省武陟县黄河岸边一个农民家庭出生,自幼父母双亡、饱尝艰难。197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专业,毕业后留校,担任皮革工艺教师。1983年,王全杰接受当时烟台地委行署的聘请,走下西北轻工业学院的讲台,来到烟台皮革工业公司从事技术工作。2003年至今,王全杰为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烟台大学教授。

  王全杰接人待物,全然没有科学家的气派和睿智,他直率而诚实。王全杰的儿子把要饭的小乞丐领到家里吃肉,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赞道:“儿子,像你爸爸一样,有一颗善心……”

  张萌萌小姐埋怨王全杰,说他不是生意人。别人购买王全杰研制发明的技术和专利,他从不会与人讨价还价,他也不主动报价,请厂商看着、估摸着报价格,他说:“我干的是个良心活,厂商到我这里,厂商永远都是买方市场。作为科技工作者,技术能被人用,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就高兴。能挣钱最好,不能挣钱,也无所谓,我不能因为不挣钱就不推广新技术。”

  王全杰像普通人一样,也会忘事。媒体采访他,他竟然忘记了事前预约的时间。当记者浩浩荡荡进了办公室,王全杰才丢下手里的文稿,手忙脚乱地一个劲致歉:“对不起,我以为咱们约定的时间是明天呢。”

  又见王全杰,他说出的话,叫我吃惊:“你现在是作家了,我读过你的长篇小说《我的外公是特务》,现在我是你的粉丝呢。”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王全杰所教的历届博士、硕士生们,对王全杰课堂上几十年来所讲的警句、妙语、哲语,情有独钟,他们自发整理编纂成书,书名叫《王全杰哲语》。

  王全杰学识渊博、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上善若水的言行,那乡情,那友情,那亲情,跃然纸上,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王全杰是武陟人

  王全杰离开家乡武陟40年了,他热爱家乡武陟,喜欢家乡人的造访,他一口普通话里,还不时带出典型武陟话的字眼,他把厕所叫茅房,他把稀饭叫糊涂。

  见家乡人,说家乡事。王全杰讲起武陟老乡焦作军分区原副政委杨法有的轶事,他孩子般地手舞足蹈。杨法有在山东长岛部队服役三十多年,热爱海岛,建设海岛,守卫海岛,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师级干部,是济南军区保家卫国的先进人物。那年,杨法有作为模范,在山东做巡回报告,王全杰不顾会场纪律,擅自登台献花祝贺,为家乡武陟人加油、喝彩。杨法有当团政委时,团长是山东人,说话办事直爽。团部召开党代会,团长的座签摆在台下,杨法有的座签摆在台上。团长闹情绪:“政委,为啥你的座签摆在台上,我的座签摆在台下。”杨法有讲原则:“我是团政委、党委书记,团里的党代会、党委会由我主持,我必须坐台上,你必须坐台下。”

  王全杰讲着武陟老乡的故事,自豪、神气之情时时溢于言表。

  王全杰以自己是武陟人而骄傲,讲起武陟的地名、风俗、民情和文化,他如数家珍。我特别留意,发现他所有的论著、书刊签名和署名时,落款必写“武陟王全杰”。

  王全杰对家乡武陟,的确有着大海一样的深情。他说:“我虽然生活在异地他乡,但我对家乡武陟魂牵梦绕,武陟37万亩的黄河滩地不时呼唤着我,呼唤着我为家乡建功立业。我正计划筹资10亿元,在武陟滩地建设一个黄河北岸最大的皮革加工基地。”

  王全杰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了一个游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学习之弘扬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