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焦作青年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俄罗斯高考
让教辅业蓬勃发展
第一季度市青少年维权公报发布
“信仰的力量”
主题演讲比赛预赛
本周开始
一周青年汇
我市吹响青年文明号学雷锋活动集结号
团中央授予张丽莉及追授沈星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九成流动儿童
更喜欢老家
黄河岸边画虎女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成流动儿童
更喜欢老家

融入城市面临挑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除了男女厕所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标志?”台上的老师问。

  “安全的!”“吸烟的!”“禁止说话的!”台下的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一个春日的下午,一堂关于标志大PK的课程正在重庆市江北区猫儿石实验学校四年级3班的教室里进行。台上稚气未脱的两位老师一个叫赵中华,一个叫刘柳,他们都是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三年级的学生。

  “标志大PK”是《打工子弟城市融入与成长》课程中的第三节课。这个专门针对打工子弟的课程是由重庆NGO组织绿叶义工、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共同编著的。经过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培训后,绿叶义工的义工和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担当起老师的职责,给孩子们上这门特殊的课程。

  “只有19.1%的流动儿童认为农村比城市好,却有九成的儿童更喜欢老家。这两个数字说明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里,对老家的感情没有减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绿叶义工秘书长胡承亮说。

  上面两个数据来自2011年绿叶义工对流动儿童的调查。

  “让我们惊讶的是,有些孩子随父母来到重庆三四年了,从来没去过有着重庆地标意义的朝天门码头、解放碑,没有去过一次公园或是科技馆。”胡承亮说,“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和城市还有着很深的隔膜。”

  《打工子弟社会融入项目需求报告》指出:流动儿童的学校学习生活适应与融入程度较高,而校外的城市日常生活适应较差。他们很少出去接触校园外的城市生活,对自己住的环境和邻居的印象消极,与城里同学深度交往缺失等,体现出流动儿童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存在城市生活融入困难和适应不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课程应运而生——《打工子弟城市融入与成长》。整个课程分为三部分:室内课程、城市模拟和实地探访。课程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社会融入理论,从四个层面入手,有城市文化的适应,包括城市技能、规则和礼仪的学习;结构性同化,即发展出新的人际关系;身份认同,即接纳自己的双重身份,有自信;最终能参与公共事务,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小 青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