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邱明媚、贺弘扬)“老百姓最怕假肥料,一假误一季,种地纯赔。去年外地来这里推销有机肥,有几个农户自作主张买了,结果肥料是假的,5个大棚每个少收入三四万元。”5月25日,沁阳市崇义镇南山村的南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5座大棚正在施底肥,该村党支部书记荣立堂提起农资有说不完的话,“合作社用肥料都是在镇上的定点农资店买,一年的肥料钱少说也有10多万元,用着可放心。”
让荣立堂和沁阳农民放心的是沁阳构建的覆盖农资流通全环节的监管体系。该市在工商监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的作用,分别成立了个协农资行业分会、消协农资专业委员会,个体自律在源头,工商监管在销售,消协服务在售后,三道关口予以监管,确保群众用上放心农资。
黄普柏是个协成员,他的农资店在崇义镇最繁华的街道上,该店自2007年以来就是农资监管的“样板店”。店内物资整齐有序,60多平方米的店铺内分成“农药区”和“化肥区”两部分。一进店铺,迎面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喷绘作品,醒目地挂着印有“放心化肥农药经营店”和“诚信示范单位”的牌匾。
“样板店”的工作可不轻松,黄普柏的案头放着账表和笔记本,除了日常经营外,他还要按照“两账、两票、一书、一卡”的要求,做好进销货记录等工作。
可黄普柏一点也不觉得麻烦。“信誉好,买家就多了。真要有了啥问题,也有据可查。”黄普柏说。他的店里雇了3个帮手,每月复合肥的最高销量5吨至8吨。
当前,农资经销个体户加入个协并且创建“示范店”、“样板店”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有专人指导,并且免费提供档案盒,给他们做牌匾,这个活儿是贴人、贴钱、贴物的‘三贴工程’,但是做得踏实。”崇义镇工商所指导员吕武沁笑言。目前,该市个协有208家会员,共有农资“示范店”45家,成为农民购买农资的首选。
该市工商局及13个乡镇办事处、工商所都有专门的农资专管员,每天在各自辖区内做好巡查和记录工作,除了查看证照、进货备案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检查产品,将产品取样后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
去年12月,沁阳市消协农资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一次农资行业状况调查问卷活动,征求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成员对农资产品的意见、建议。“6月我们还要再搞一次调查问卷,这次要进村入户,让每个农户评议农资,强化消协农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让问题产品无处遁形。”沁阳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继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