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见习记者 王水涛
“车里拉的什么?请出示一下你的通行证。”一名路政执法人员向一辆拉满货物的大卡车司机询问。司机出示通行证后,路政人员又对大卡车进行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大卡车得以通过。
这是5月27日9时许发生在中站区龙翔街道白马门矿产品检查站的一幕。当天上午,记者与中站区交通运输局的路政执法人员一同体验了山口“治超”工作。
“这条道路叫许官线,是山里通往市区的主要道路,检查站的职责是对过往货车进行超限检查。”此次带队检查的中站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超说。
不一会儿,检查站又开来一辆写有“路政”字样的车辆。“这是流动治超车。”李超说。车刚停好,李超就招呼其他几名工作人员走到车前,将车里的地磅、隔离墩摆在路上。
“这是我们检测车辆是否超限的设备。”李超指着路上两块一平方米大小的地磅说,“地磅通过无线信号和车里的电脑系统连接,只要车辆从地磅上经过,就能迅速检测出车辆是否超载。”
10时许,一辆上山的卡车被路政人员拦下,经询问后卡车才得以放行。
“进山的车也要检查吗?”记者问。
“山里有些矿点开采需要煤炭等燃料,为了杜绝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必须对进山的大卡车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没有正规手续,就不能放行。”李超解释。
“现在这条路上的车辆多吗?”记者问。
“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初期,每天通过的拉矿石、石料的车辆有100多辆,最多的一天通过200多辆车,几乎没有不超载的。”李超说,“随着北山治理力度的加大,我们路政执法人员每天都要工作到21时才下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货车超载现象逐渐减少,一些货车车主因无法超载,觉得利润少,就不再进山拉矿石了。”他随后表示,虽然经过近期的治理,超载货车少了,但是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执法检查。
该局路政执法人员的治超工作得到了附近村民的认可。60多岁的梁桂荣的家就在马路边,她是这段道路环境变化的见证者。“过去拉石料的车一过,灰尘铺天盖地,人都不敢出屋子。开展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后,超载的大卡车几乎见不到了,路上没有那么大的灰尘,我们街坊邻居又能坐在路边聊天了。”梁桂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