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一个是地处中原的慈善医院,一个是位于雁门关外的佛家寺院,今年六一儿童节前,二者联手施爱,为5名收养于寺院里的唇腭裂孤儿带来了特殊的节日礼物——送给他们不再残缺的笑脸。
千里驱车塞北行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座寺院收养了50多名因先天性疾病而被遗弃的孤儿,其中一些是唇腭裂患儿。”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重生行动”河南省焦作唇腭裂治疗中心)院长郝杰兵从网上了解到这一信息后,迅速派出由副院长刘保平带队的医疗小分队,前往应县实地筛查病源,并把符合手术条件的患儿接到医院治疗。
5月9日13时许,医疗小分队乘坐救护车出发。一路北上,穿越太行山、系舟山、五台山、恒山,21时许,医疗小分队驱车近700公里,抵达了地处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应县。
次日一早,医疗小分队直奔收养孤儿的寺院。果然,这座名为南寺的佛门之地就像一个孤儿院,院子里跑的是孩子,厢房里的大炕上躺的是病残弃婴。
据寺院住持释超育介绍,这些孩子大都是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痴呆、肢残、唇腭裂患儿。很多孩子在刚出生不久就被放在纸箱里悄悄丢到寺院门前,以致连姓名和出生时间都没有。寺院以慈悲为怀,只能收养。这些年来,寺院出资把部分孤残儿童寄养在附近居民家中,同时为留在寺院的孩子聘请了保姆和老师,办起了幼儿园、孤儿院,并对一些患儿进行了医治。
“我们医院是国家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以及中央财政共同资助的为唇腭裂患儿开展免费手术和康复治疗的定点医院。院领导对贵寺收养孤残儿童的善举深为感动和敬佩。我们这次来,就是想把符合手术条件的唇腭裂患儿带回去治疗,手术费、医药费、营养费、交通费及后期康复治疗费用全免。”刘保平对释超育说。
“善哉,善哉。你们专程远道而来接孩子做手术,本寺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有善心的施主。”释超育口中频频念起阿弥陀佛。
“你们以慈悲为怀,我们以慈善为本,咱们共同联手救助患病的孤儿。”刘保平把医疗小分队带给孩子的新书包和文具盒移交给住持。不一会儿,幼儿园的孩子们背起书包满院子跑了起来。
患儿把护士叫“妈妈”
“那个孩子符合手术条件,可以带走。这个孩子发育不良,体重过轻,并且有贫血和佝偻病的症状,你们要多给她加强营养,让她吃些鱼肝油丸和钙片,多晒太阳,等她身体恢复些我们再来接她手术……”刘保平等人对所有患儿进行了体检,对5个符合手术条件的唇腭裂患儿进行了病史调查。
5名将要被带走的患儿中,大的6岁,小的一岁半。“把暖水瓶加满热水,买些奶粉、蛋糕、纸尿裤。”返程前,刘保平安排道。
返程中,医疗小分队人员一路把孩子抱在怀里。“这小家伙竟离不开我了,还不让别人抱。”医疗小分队的小伙子刘振途中下车方便,想把孩子暂时交给别人,不料孩子竟哭起来,刘振索性抱着孩子去了厕所。
护士侯桂林看护的孩子年龄最小,且一路哭闹。侯桂林一会儿给孩子喂奶,一会儿换尿布,拿出专门带来的玩具、打开手机音乐来哄孩子,一路上几乎没闲着。
10日23时许,5名来自塞北的孩子被平安接入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爱心病房。
医院唇腭裂病区抽调6名护士来给患儿当“妈妈”,专门照料他们的生活。
怕患儿被蚊子咬着,每张专用病床都撑起了蚊帐。为避免患儿术后感染,病房里每天两次消毒。
一岁多的患儿王法吉来院前已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夜里时常因咳嗽醒来而哭闹。护士们轮流把他抱在怀里,帮他捶背,哄他入睡。
孩子们来时仅有身上穿的衣服,护士们从院里的“爱心超市”拿来衣服给他们换洗。5岁的王法智鞋子坏了,医院为他买来新鞋。
刚做完手术的孩子不能正常饮食,护士们一天十多遍地给他们喂奶。可以吃些软东西时,护士们把香喷喷的蒸鸡蛋端到孩子面前。
十几天的日夜相处,护士们和孩子们已亲如一家。腭裂患儿王法红、王法吉术后发音明显清晰起来,他们天天拉着护士们的手“妈妈”、“妈妈”叫个不停。
“手术后的孩子真漂亮”
“对这些来自塞北的唇腭裂孤儿,我们在治疗上格外重视。术前全部做了心脏彩超、肝胆脾彩超检查,针对每个孩子精心制订了手术方案。”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副院长、唇腭裂专家张景霞说,5个孩子的手术,她一人做了4个。
两岁半的患儿王法育,刚出生几天就因先天性心脏病和唇裂而被遗弃。半年前,收养他的寺院送他做了心脏手术。慈善医院在他住院后检查发现,这个孩子术后心脏功能只达到60%。张景霞与麻醉医生精心配合,顺利完成了他的唇裂矫治手术。
5月24日,医院再度派出医务人员,护送手术痊愈的5个孩子们返回应县。
“哎呀,没想到孩子变得这么漂亮,往后我就把她当孙女养啦!瞧瞧,我孙女再也不是豁嘴了,再也不怕别人笑话了!”一位替寺院当保姆的75岁老太太抱着三岁半的女孩王法利乐个不停。
“快叫我亲亲,十几天没见面,我乖乖没瘦啊。”一位当保姆的中年妇女把一岁半的王法红抱在怀里亲个不停。
“阿弥陀佛。你们不仅免费给孩子做了手术,还给寺院里的孩子带来了这么多张婴儿专用床和食品,善哉,善哉!”寺院住持口中念个不停。
“医院与寺院接力传递爱心,慈善携慈悲联手共济患儿。”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院长郝杰兵用这样的话概括这次“重生行动”的塞北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