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产经观察周刊通过系列报道,系统解读了我市绞胎瓷产业发展之路。客观而言,借全国上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我市旅游异军突起之东风,绞胎瓷产业发展可谓“暖吹入春园,新芽竞勃发”,现状喜人。然纵观其产业突围之困,又可谓“江湖纷乱”,亟待引导规范。
曾有人说,如果想用最简单凝练的语言,来描述我市绞胎瓷产业发展状况,恐怕“小、散、乱”三字可算精准。对此,我市某位知名文化人士也曾发出如此感慨:“与焦作的四大怀药企业一样,各自为战,互相抵毁,恶性竞争,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缺乏必要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是焦作绞胎瓷企业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也是焦作的强势文化资源不能做成强势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
一种特色文化,衍生出一个产业,催生出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这大概是每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毕竟,如果任由一个产业自由发展,要么是先天不足,要么很容易陷入群龙无首式的不良竞争,再加上没有可供行业效仿的标兵,整个行业必将走向无序发展的泥潭。而后,必然经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走向规范。但这种重生过程,无论是市场规律的自我整合,还是伤筋动骨的市场整顿,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阵痛。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战略抉择,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决策规划和重点扶持,将有效带领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特别是诸如绞胎瓷制作工艺、修武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武陟油茶制作技艺及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携厚重文化浸润,纷纷走出“深闺”,接受市场的检验。
善谋者成,远见者胜。我市绞胎瓷产业目前所欠缺的,正是站在宏观角度,科学制订一个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而未雨绸缪,引导产业良性竞争和发展,规范产业健康成长。我市这些非遗项目真正形成产业,还恰如“小荷才露尖尖角”,要走向市场化经营,形成“百花齐放满眼春”之势,还需要向先进地区和企业学习。
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预期的经济效益好,加上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的引导与培育,很可能会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对此,政府部门应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成立研究机构,增强创业研发能力;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建立其相应的预警机制,避免产业重复同质建设,形成有序发展、良性发展、合理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引导建立分行业协作网,加强信息交流,以合理确定不同企业在同类行业中的发展方向,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强化产业链的加速形成,保障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莫道春色终将尽,新芽破土不畏难。我们相信,有政府推动,科学规划,我市绞胎瓷产业的春天一定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