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詹长松
连日来,本报产经观察周刊“解读绞胎瓷产业发展路系列报道”的刊发,不仅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更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及文化爱好者的深层思考:
当阳峪绞胎瓷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到底是什么?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当下,绞胎瓷产业发展的瓶颈又该如何突破?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日前,记者带着疑问和困惑,联系走访了身在外地的业内人士,以及长期研究陶瓷文化的学者,以期为绞胎瓷产业复兴提供借鉴。
来自民间还应归于民间
众所周知,陶瓷本源于民间,就是百姓的生活用瓷;后为皇家喜爱,成为高档生活品;再后其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进而成为宫廷的观赏艺术品。
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孔相卿潜心研制的“中原壶”完美亮相。有专家预言,“中原壶”是中原茶文化的开天之作,将成为以钧瓷、汝瓷、绞胎瓷等为代表的中原历史名瓷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毋庸置疑,绞胎瓷的产业化肯定会面临和钧瓷一样的两难选择,要产业化就要走进大众生活,做多了又势必容易做滥,影响绞胎瓷的艺术价值。
对此,绞胎瓷壶作为高档瓷实用化的一个载体,是否成为解决这一瓶颈的最好选择?千年绞胎瓷,是否能来自民间,并归于民间?让市场接受绞胎瓷的路径在何方?
原中国礼品协会副秘书长、国内品牌及旅游营销专家邓波认为,要通过媒体全方位的宣传推广,让消费者认同产品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推出具有行业领军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讲一个“让消费者一定要买的故事”。
邓波建议,应采用高起点、出精品、大规模、产业集群型发展模式,抢占绞胎瓷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培育一两家能够成为全国行业标准标杆的领航企业,并以焦作为基地,以北京、上海、广洲等大城市为窗口,逐步向全球辐射的绞胎瓷品牌。
配套体系不充分阻碍产业发展
在产业配套体系日显重要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借助产业配套体系构成整体竞争。
张文涛,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我市较早从事绞胎瓷研究及制作者之一。当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上了张文涛时,他告诉记者:“一个产业能否形成竞争优势,不仅仅是依靠一个或几个企业,还要是视其地区是否形成了技术、人才、原材料等市场要素的‘洼地’效应, 集聚起一个产业配套体系,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这也正是张文涛在2006年离开焦作,远走景德镇建立自己工作室的原因之一。
“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没有灵魂,是死的,一个有灵魂,是活的。”张文涛说,景德镇已形成了陶瓷产品的所有原材料的基础市场,并有大量优秀的工艺美术人才集聚,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他建议,我市应编制一个长远的完整产业规划,并引导成立一个绞胎瓷研究所,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支持,为大家提供一个研发、交流的基地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