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年近不惑,才有了身体孱弱的我,娇着惯着,含着捧着,却依然瘦小多病。可无奈,母亲要下地干活,父亲要上班做工,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奶奶是个小脚老太太,行动多有不便;爷爷是进修学校退休教师,性格爽朗,才华横溢。我也因弱得福,自小跟着爷爷享受民间文化的滋养。
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很少见大部头的著作,书店里摆的最多的是连环画。而那个时候,能买得起连环画的人恐怕也寥寥无几,爷爷恰恰是其中买的最多的一个。至今回想起来,所有的印象似乎都定格成了同样的镜头:暖暖的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射着湿润的土地。爷爷手拿一本连环画,斜靠在书店的门上,眯着双眼,不慌不忙,一页页仔仔细细地翻看着。我则不停地徘徊在他的近旁左右,时不时问上一句:“看完了没有?”得到的回答似乎也总是“没有”。当然,无聊时,我也会悄悄望望柜台后十分安静,绝少有话的服务员,期盼着、幻想着有一天,坐在那里的会是长大后的自己。
那个时候看书不必担心工作人员的白眼,都是乡里乡亲,况且进店买书的人本就不多;人家也不担心我们会白看了新书,因为爷爷是老主顾,但凡能从前看到后的书,那是肯定要买的。一旦交了钱,拿了书,最开心的便是我了,一步不离,走哪跟哪,缠着嚷着让爷爷讲给我听。于是一个个故事就这样流进了我的脑海心灵。《天仙配》、《宝莲灯》、《三国演义》、《野火春风斗古城》;《封神榜》、《王宝钏》、《打渔杀家》、《胖和尚怒拔垂杨柳》……成了我最初的文化根基。
爷爷买过很多的连环画,整整装了几纸箱。在我能读懂的时候,就都成了我的收藏。每每睡觉时总忍不住盘点一下,从头顶一直堆到脚下呢,好大的一笔财富呀!心里便会得意一下,满足一下,窃喜一下。后来离家外出求学,这些小书不再入我法眼,再加上后来人不知珍惜,如今也大都不知去向。可对故事的痴迷,对书本的眷恋,深深地藏在了心底。
而今,自己也年近不惑,却依然经年累月,手不释卷,长夜苦读,千般沉醉,万般痴迷,津津有味。缘于何故?有时不免追问一下自己,答案一直不甚清晰,只是脑子里会浮现出一幅明媚的画面:漫山遍野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一个身穿碎花袄,头扎麻花辫的小姑娘奔跑着,呼唤着:妈——妈。声音清脆甜美……
是啊,读书对我来说是熟悉的童年,是美丽的梦想,是亲切的情怀,是温暖的港湾,我无法抛弃,也从没有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