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建章 张海峰
“争做法律文化人,就是坚持法律信仰,坚守公平正义,坚定为民信念,坚固为人品质……”5月10日,解放区法院办公楼的三楼会议室内, 15名年轻干警与党组成员亲切座谈,并就何为法律文化人就行座谈交流。
今年年初以来,解放区法院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年干警中开展了“争做法律文化人,争先创优献青春”活动,活动伴随有方案、措施、考核、监督,使该项活动成为鼓励青年干警敢于担当、敢挑重任的新举措,成为让公众了解法院、熟悉法官、明白法律,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组织放心的新途径。
鼓励干警做法律文化人
解放区法院近几年新招15名干警,35岁以下干警占全体干警的70%以上。虽然他们学历高、素质高、年富力强,但欠缺经验。
“法律的真谛是实践,大家在法院工作,是法律的践行者,责任重大,所以要注重学习,以法律文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4月13日,解放区法院院长张同泰在该院信息、调研、法制宣传培训会上鼓励年轻干警争做法律文化人。
何为法律文化人?张同泰说:“就是有思想、坚持正确目标,守品质、清正廉洁,讲礼仪、注重体现修养,敢担当、勇挑重任,会办案、让当事人信服,心系民、公平公正。这是一个明确的标杆,将此标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年轻干警是法院的希望和未来,我希望年轻人要有法律文化人的角色定位,然后付诸行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张同泰说。
目前,一场主要针对35岁以下年轻干警的“争做是法律文化人,争先创优献青春”活动正在该院如火如荼地开展。
多措并举掀起学习热潮
争做法律文化人,先从学习开始。
该院在全市法院率先制作推出了《解法内刊》,每期印刷300本,免费向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赠阅;开通了青年干警QQ交流群,为青年干警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为群众沟通架起了新桥梁。安排青年干警利用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时间,为大家讲授司法礼仪、核心价值观、调解技巧、群众工作能力等知识,并向全院干警征求意见,做到教学相长;邀请心理学、体育学、养生学、社会学专家为全院青年干警授课,使其做到全面了解;安排青年干警担任辖区30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师生上法制课,让青年干警熟知自身的社会责任。
原琳是该院立案庭的一名年轻干警,前段时间,她给全院干警讲了一堂司法礼仪课。谈到讲课心得,原琳说:“作为立案庭的一员,接待当事人时要注意司法礼仪,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与当事人沟通,这有助于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该院行政庭的秦立群是新考入的一名年轻干警,作为一名80后,她向我们道出了参加工作后的体会。
“虽然我是法律专业毕业,但由于缺少经验,还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秦立群说,除了学习办案经验外,她还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因为在办案中间可能会用到拍卖、建筑、测绘等知识。
多向他人学习,多向书本学习,多向群众学习,多向当事人学习,多向社会学习,该院掀起的法律文化人学习热潮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院全体干警。
建立机制创建自身品牌
争做法律文化人,自然与本职工作分不开。为此,该院举行了“我做法律文化人,我办精品案”、“我做法律文化人,我走基层调研”、“我是法律文化人,我为群众提供品质服务”等活动。
该院要求一线办案干警每人至少办20起逻辑性强、说理性强、公平公正、当事人服判息诉的精品案件,并将法律文书在全院进行通报评比。
为拓宽年轻干警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办案能力,该院组织干警走访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先进典型人物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工作理念;走访南水北调征迁工作现场、棚户区改造征迁工作现场、诉前调解中心现场、焦郑城铁征迁工作现场,了解民情民意,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通过现场做工作,才知道办案不仅是判决一张纸,而是换位考虑,替百姓着想,这样才能把案件办成铁案,才能将问题和谐处理。” 青年干警范红佳通过走访感慨地说。
截至目前,该院已组织青年干警到各类拆迁安置现场入户走访1107次,协助有关部门征迁安置群众68户,为棚户改造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560次,慰问困难家庭187次,现场巡回办案78件。通过各类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干警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
“法律文化人建设不是一次活动就会结束,更不是走过场,是法院此项品牌文化建设的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找准法院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张同泰说,要使年轻干警勇于担当起促进全院发展、提升全院形象、创立自身品牌的责任,做公正廉洁执法先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