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王学锋)近年来,县教育局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实施“五个帮扶”,多措并举,破解难题,力促教育均衡。
政策帮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研究,制定出台了《武陟县教育局关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为顺利开展薄弱学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管理帮扶。该局全体班子成员及职能股室负责人,分期分批深入到46所薄弱学校进行调查研究,会诊把脉,“一校一策、一校一法”破解发展难题。每年10月份开始,对全县所有薄弱学校开展重访活动,通过“十看十查”,包括看学校环境改善状况,查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看学校规模变化情况,查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等,找症结,定对策,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资金帮扶。先后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新建、扩建、改造了22所薄弱学校,完成了23个教学楼、办公楼和餐厅的项目工程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观。同时,优先为薄弱学校配备图书、仪器、体育器材、课桌凳、讲台等硬件设施以及电教设施设备,全面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师资帮扶。充分利用县财政每年拨付的300万元专项师资培训经费,在加强教师常规培训的同时,每年暑期专门为薄弱学校举办一期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先后为薄弱学校培训教师1500余人次,提高了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加大对薄弱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师交流力度,先后安排180余名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支教。城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对薄弱学校教师的补充配备,实行了“三个三分之一”对策,即每年将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优先补充到薄弱学校;通过区域内师资调整,尽量优先配齐薄弱学校急需学科的教师;保证每所学校老、中、青教师比例各占三分之一,使教师配备更为科学合理。
对口帮扶。组织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签订帮扶协议书,明确对口支援的时间、内容和具体办法,在教研、硬件等方面给予帮扶,引导薄弱学校向名校发展。开展“送管下乡、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县教育局机关业务股室实行“3+2”工作制度,组织业务骨干、省市级骨干教师定期深入到全县每一个薄弱学校进行管理、业务指导。
通过不懈努力,全县薄弱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不断回流,质量逐年提升,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了“设施一样全,环境一样美,经费一样多,管理水平一样高,队伍素质一样强,群众满意度一样高”的均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