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老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然而解放区七百间街道陶瓷路社区的韩文清七年多来,以不离不弃的坚定信念,用深深的爱唤醒了“植物人”丈夫,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韩文清和丈夫自由恋爱成家,育有一双儿女。过去两人都在国企工作,后来她下岗回家照顾孩子,虽然家里收入不高,但是图的是平平安安、团团圆圆。2005年4月的一天半夜,丈夫突然脑干出血、昏迷不醒,医生明确表示这种疾病死亡率为90%,即使抢救过来也肯定是“植物人”。好心的亲戚朋友劝韩文清放弃:“他成了‘植物人’,今后日子怎么过?”韩文清却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对医生说:“即使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抢救。他就是成了‘植物人’,只要有一口气,孩子回到家还可以看到爸爸,家还是完整的。”
经过抢救,丈夫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正如医生所料,丈夫真成了“植物人”。看着昔日能跑能跳的丈夫如今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韩文清的心碎了。在医生也无法推测丈夫恢复的几率大小并且医院表示已无能为力时,这位朴实而坚强的女子对自己说:“好好的一个人,不能说没就没了。不行,俺一定想法让他醒过来!”
抢救时,医生为韩文清的丈夫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为保持丈夫呼吸顺畅,韩文清每两个小时就得给他翻一次身、拍一次背,帮他排痰。由于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韩文清几次虚脱。
丈夫只能吃流食,每顿饭韩文清都把新鲜的蔬菜、面条煮熟,再用榨汁机榨成汁,之后用注射器把饭汁推进丈夫的鼻管里。由于丈夫一次不能多吃,她每天都得计算好时间,分八次喂饭和水果,每顿饭之间喂一次水。长时间卧床让丈夫的消化功能大大减退,排便非常困难,每次都是她戴上手套,一点点地把大便抠出来。为了让丈夫恢复意识,她每天都跟丈夫聊天。最初,在别人眼里,韩文清就像自言自语,因为身旁的丈夫根本无法说出一句话,但韩文清坚持着。
“在那段日子里,我尝到了痛苦、艰辛,感到过无助、无奈,却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我备受煎熬,心力交瘁,却丝毫没有后悔;我体会到人生真谛,体会到患难夫妻情更真。”
也许是感动了上天,四个月过后,奇迹出现了,丈夫从昏迷中醒来,看着妻子和女儿。那一刻,压抑了太久的韩文清抱着丈夫放声痛哭。
已花掉数万元、欠了不少外债的韩文清实在没有能力继续让丈夫住在医院里治疗,就把丈夫接到家里。丈夫需要照顾,孩子还在上学,生活需要开支,继续治疗需要花钱,太多太多的难题摆在韩文清的面前,太重太重的担子压在一个柔弱女人的肩上。为了家,为了病中的丈夫,为了孩子,她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来照顾丈夫,起早贪黑,累得腰酸腿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丈夫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身体逐渐恢复,如今已能与家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了。为了不离不弃的家,韩文清还在每天忙碌着。
(韩文清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