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一家将快递业务搞得红红火火的民营企业,今年2月在广东深圳开办了三家便利店,3月又在福建开了两家便利店。这是其将棋子投向“最后一公里”——最贴近客户与消费者区域的一个重大举措。这种通过零售业务增加收入、分摊快递网点运营成本的方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据介绍,这家公司开设于深圳的便利店面积约20平方米,摆放的商品以各种酒水、饮料、饼干、方便面等为主。与普通便利店不同的是,它在收银台的旁边还设置了一台专门用于称快件重量的电子秤,旁边放有收寄快件的单据。营业员在结账的同时,会专门向客户送出一张该门店的名片,名片后面印有便利店可提供的所有业务的介绍。据悉,该公司正在筹划电子商务平台,已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准备上线。由此,笔者想到我们邮政的报刊亭,在当前形势下,也要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的问题了。
据笔者观察,目前不少地方的邮政报刊亭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表现为营业额不断缩水,客户大幅减少。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客户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订阅放弃了零售;二是现在许多报刊社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采用各种新型营销手段,分流了零售客户;三是报刊亭的生存空间受到各方的激烈竞争和挤压,被关闭、被裁撤的事情时有所闻。
笔者以为,邮政不能“被动挨打”,要“主动出击”。在邮政报刊亭内植入其他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业务,特别是代理业务,实行多种经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报刊亭的生存能力。例如,在报刊亭设立信箱并提供邮票、明信片、贺卡、信封等销售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将报刊亭与邮政局的计算机系统联网,开办为社会大众办理缴纳各种公共事业费用(水、电、气、广电等)及通信话费(固话、移动)的业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开办邮政票务代理业务……如此,不仅可以拓展邮政报刊亭的经营范围,增加其收入,还可以提高社会对其的认知度,从而使得报刊亭能够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窗口,也就有资格、有能力、有理由牢牢扎根于社会之中。
笔者以为,邮政报刊亭要发展好,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必须具有鲜明的邮政特色,所经营的业务、产品应与邮政密切关联,摒弃为获得蝇头小利去卖矿泉水、方便面之类的商品,使之成为真正能够延伸邮政服务的网点和便民终端。二是加快向信息化转变的进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叠加各种代理业务。三是在营业时间上,要适合客户的需要,不能是朝九晚五的方式,必须早开门、晚关门,让客户感到在这里无论是购买报刊还是办理其他业务,真的很方便。四是必须加强管理,报刊亭管理人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要经常到各个报刊亭去检查和了解情况,对于违规者,及时纠正;对于报刊亭经营者遇到的困难,凡是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要尽全力迅速解决;非力所能及的,也要尽量帮助协调或者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报刊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