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博爱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外,博爱县寨豁乡乡村医生王下放听了电话,犹豫了。
妻子申三梅因二次脑出血昏迷不醒,在重症监护室治疗已有5天,这里离不开他。
山上没有医生,患者下山看病要走30多公里,患者需要他。
“嗯。手头有个事,处理一下就去。”放下电话,王下放自责许久。交待儿子原地守护母亲,自己骑上摩托车又上山了。
王下放今年53岁了,从1978年背上药箱走进大山的那天起,便与山区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寨豁乡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所辖区域全部都是山区,共有24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户籍在册人口1.3万余人。
近几年,因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下山居住,现在常住人口约为7000人,且以中老年人居多,许多人患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受不了山路的颠簸,他们平时看病输液,基本上都不去医院,而是给王下放打电话,王下放也是每叫必到,这让乡亲们很感动。
大底村的王满香患类风湿性关节炎14年,手指关节严重变形,一变天就浑身疼痛。几天前,王满香发烧,吃药实在扛不住了,她让老伴拨通了王下放的电话。看着王下放匆匆赶来,王满香眼圈红了:“快疼死我了,真想死了算了……”问诊后,王下放决定为王满香进行输液治疗。
只见他熟练地从携带的药箱中取出输液器具,配好药,将输液瓶倒装进毛线编织的网兜内,挂在王满香床头的大衣柜上,开始为她扎针。
“你来了,你媳妇咋办?”王满香关切地问。王下放低头不语,眼圈却红了。见此景,王满香泪流满面。
几年前,王满香的丈夫侯长春偏瘫后,一家人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几年来,她和丈夫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都是给王下放打电话。
“要是没有下放,像俺家这情况,只能叫救护车了。”侯长春说,“下放待人太好,不管刮风还是下雪,只要接住电话,哪怕是半夜,他都会跑过来。”
的确是这样,去年的一天深夜,王下放刚刚躺下,手机便响了起来。原来,张三街村一位孤寡老人的亲戚称老人躺在床上不会动,眼看着有生命危险,请他赶紧过去看看。张三街村距离王下放的医疗所有近10公里路程,不通车。王下放背着药箱徒步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随后,王下放立刻对老人进行治疗,连续输几天液之后,老人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一天早上,王下放认真清点药箱里的药品,并特意看了看给病人王金玉第二次输液的3瓶液体准备好了没有,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药箱捆绑在摩托车后座上,开始了一天的行医之旅。
山里刚下了一场小雪,骑行在有积雪的山路上,他尽管格外小心,还是在一个弯道处摔倒了。爬起来后,他先打开药箱确认药品是否安全,再拍拍身上的雪继续骑行。然而,过了一处弯道后又摔倒了,他爬起来,继续走……就这样,他来到了王金玉家,看到满身泥水的王下放,王金玉眼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低保户吴文占患有高血压、轻微脑梗,没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像吴文占这样的病人,王下放从来不收他们任何费用,义务为他们出诊并提供药品。在他所负责的十几个自然村中,接受过他这样免费医疗服务的病人还有很多很多。
为完成公共医疗服务,每到防疫时间,王下放就要在山区走家串户给大伙送药,像孩子吃的防疫药丸,由于路程遥远,山路崎岖,往往辛苦一天送不了几家,还全部是义务的,即便这样,王下放也无怨无悔。
34年间,王下放的足迹踏遍了寨豁乡的沟沟坎坎,最忙的时候,他连续两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先后为十几个自然村的70多名病人看病,输液、打针100多次,每天的行程超过70公里。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山区群众的认可,他也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山村里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