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和谐之基、发展之根,民生观是群众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归宿。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做好民生”作为工作统领,将“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满怀真情抓民生,顺应民情办实事,饱含亲情树形象,以实际行动践行民生观。
一、情牵百姓之忧思,围绕净化心灵践行民生观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群众是感知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 领导干部只有带着深厚感情更多地走进基层、走近群众,与百姓零距离接触,与群众心贴心交流,广接“地气”,干事才有“底气”、“灵气”和“人气”。践行民生观,前提是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紧紧围绕群众,与群众或促膝谈心,或共同劳作,了解他们的所忧所思,弄清他们的所想所愿。唯有如此,才能倾听到他们亲切朴实的意见,体验到他们生产、生活的艰辛,从小事牵动“民生神经”,号准民生脉搏,了解群众关注什么、盼望什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从而以民生关注度,提升思想纯度,净化浮躁心态,这样工作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去年6月份,武陟县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组建后,在全县领导干部中积极开展了以“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观教育活动,并围绕找准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专门设计题目,深入开展“民生焦点”大调研,认真梳理分析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切准民生县情,在全县近千名干部中开展了“情暖农家”活动。从县委书记到副科级后备干部,每人联系5户不同类型农户,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定为干部下访日,一月一个主题,一月一次走访,不仅净化了党员干部心灵,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使党员干部如何做好民生工作也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情暖百姓之冷苦,紧贴解决民需践行民生观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胡锦涛总书记的“亲人观”是指导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最珍贵“宝典”。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家人观”、“亲人观”,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群众期待为“家计”,视群众工作为“家业”,始终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头、抓在手头,时刻把关心群众的冷暖作为首要任务,把解决群众的困难作为第一目标,真诚地倾听“亲人”的意见,关心“亲人”的疾苦,以日常化、常态化的民生关爱之举,多办一些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多解决一些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难题,让群众时时刻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使民生观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我们的各项事业发展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在“情暖农家”活动中,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越冬关怀”、春节慰问、绿化家园、三夏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共为全县老党员、困难党员发放党内关爱基金7.5万元,为特困群众捐献生活补助16万元,赠送棉衣被3300余件、米面油等物品6万余公斤,义务为农村清理垃圾10万余立方米,植树3.8万棵,义诊2600人次,帮助困难群众收割小麦7600亩,发放农技、法律等宣传资料2万余份。
三、情解百姓之怨气,着眼促进和谐践行民生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群众怨气所及,往往指向社会热点、民生难点,也是改革发展的重点。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呈现出经济分配方式多元化、社会管理复杂化等趋势,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从源头做起,从畅通信访渠道做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办法、新措施、新思路,完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做到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由政府型管理向社会型管理转变、由命令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转变、由单一型管理向多元型管理转变,通过与群众心与心交融、情与情相系,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办好群众急需办理的事情,尽可能将各类问题和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化解民怨来改善民生,以民生改善来凝聚民心,以民心凝聚来促进和谐。
开展“情暖农家”活动,我们始终秉承“民有所诉,我有所应;民有所怨,我有所解”的观念,把“解决问题保稳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对排查出的43户重点上访户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按照“工作跟着问题走、心思围着百姓转”的思路,全部建立问题台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问题早发现、工作早介入、矛盾早解决,使群众多年的怨气变成了顺气、误解变成了理解、隔阂变成了融和,进一步畅通了民情通道。
四、情系百姓之福祉,立足转型发展践行民生观
离开发展的民生是无源之水,离开民生的发展是无根之木。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做大社会财富“蛋糕”,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等问题,以经济大发展促进民生福祉大提升;要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为民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并尽力让全体社会成员得以分享;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放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要不断拓展惠民的内容,提升惠民的层次,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实现转型发展最终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开展“情暖农家”活动,我们本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的民生观,大力实施了以“一个广场、三个入城口、五个游园、七条道路”为主要内容的“1357”城建工程,全面启动了老城区、城北重工业区、产业集聚区、嘉应观景区、詹店新区、木栾新区、妙乐寺塔景区、陶封工业区等八区建设,强力推进了四个“十大工程”,即大力兴办廉租住房建设等十件实事工程,实施县人民医院搬迁等十大民生工程,启动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等十大城建旅游工程,开工建设绕城环线等十大道路工程,不断满足群众意愿,增进人民福祉,提升幸福指数,致力谱写建设活力武陟、畅通武陟、生态武陟、魅力武陟、和谐武陟的新篇章。
(作者系武陟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