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本报通讯员 邱利荣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教书育人一辈子,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热心助人,却不从计回报。他虽年过古稀,却还发挥着余热,孜孜不倦地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不断努力。他就是新区阳庙镇贺村退休教师张元法。
张元法今年70岁,是一名老党员,现任新区阳庙镇老干部党支部委员、关工委委员、村文艺宣传队队长。退休以前,张元法是博爱县三中一名高中教师,讲堂耕耘40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学校期间他就是一名文艺爱好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演出。退休后他更成了一个大忙人,发挥余热,用自己的文艺特长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歌一方热土,创一方和谐。
近年来,他在村里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除每天晚上组织村民进行广场健身外,还利用春节、庙会等民俗节日到周边村进行文艺演出,每逢春节、建国、建党等重要纪念日,张元法还组织专场文艺晚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村民好评。通过大力开展文化活动,该村的村风民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凭借文化优势,贺村已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文明村、安定村。
他所居住的贺村文艺活动基础深厚,村里有不少热爱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一个不到1000口人的小村,光文艺宣传队就有3个,但由于种种原因各队基本是独立活动,互唱对台戏,而且关系越拉越远,村里很多事都商量不到一块。张元法便下定决心,只有把文艺活动组织到一起才能同唱一台戏。
张元法从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歌唱农民的新生活、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的主旋律入手,编节目、写剧本,聘请老师辅导舞蹈,租服装、道具、舞台、灯光、乐器,排练、指挥,全由张老师统筹安排并督促指挥。由于他德高望重加之认真负责,很快便将宣传队融入到了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为了丰富节目内容,他发挥文艺特长,精心创作小品、三句半、诗歌等多种题材的文艺作品,并组织群众排练演出。在排练期间,由于村里没有正规的排练场地,为了不干扰群众生活,张元法邀请演员到自己家里排练,免费提供用水用电,把自己的手风琴、电子琴、二胡、板胡都捐给乐队使用,还为演员准备了茶水、润喉片等,为演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演出的节目有红歌大合唱、舞蹈、独唱、戏曲、小品、三句半等,丰富的节目内容、高水平的演出质量彰显了这支队伍的演出实力,特别是小品《好媳妇》、三句半《高歌欢庆九十载》等优秀节目在本村以及附近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每一个精彩的节目都凝聚着张元法的辛勤和汗水。
如今的贺村文艺宣传队,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的队伍,拥有一大批农民文艺骨干分子,他们演出内容时刻紧扣时政方针,宣传足迹遍布阳庙镇及周边乡镇。贺村也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村”,2010年,该村还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张元法在村内除了担任文艺宣传队队长外还自办黑板报,义务担任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三夏防火巡逻员,积极充当村内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员。邻里之间有什么矛盾,他都主动去调解,对村内一些上访群众,他也主动做好说服劝解工作,极大地维护了村内的稳定。
2008年至今,自他担任阳庙镇关工委委员以来,还经常受阳庙镇党委邀请,到各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召开主题报告会6次,受教育人数达1800人次。2010年,贺村关工委被评为市、县关工委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年初,张元法本人也被评为博爱县“十佳文明公民”。
有人曾问及张元法,这把年纪了还这般无谓地付出值得吗?他的回答是这样的:“人这一辈子要多做好事,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的身体还允许,我会一直把村里的文化活动搞下去,让老百姓每天都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