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江泽民来焦考察采访记
党和国家领导人
文字记者的追踪采访
摄影记者的随行采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摄影记者的随行采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史文生

  为了拍摄好江泽民来焦考察,王振松作了精心准备。当时,他自己最好的机器就是一台尼康F4底片相机,镜头是28至85的简易变焦镜头,机身是老机身,拍照片速度慢,拍得好坏心中无数,完全凭经验拍摄。当时,报社发给了王振松5卷彩色胶卷,王振松害怕拍摄不够用,就自己又买了5卷彩色胶卷,以备不时之需。

  1996年6月2日中午,王振松随团到江泽民考察第一站中州铝厂采访。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告知,只允许新华社记者、解放军报记者、河南日报记者跟随拍摄,地方报的同志不要跟着拍摄了。王振松得知消息,心里一愣,不要拍摄,如何完成报社党委交给自己的任务。他灵机一动,与时任焦作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的卢立文躲到中铝办公楼门岗里,以便伺机拍摄。但因人员多,镜头短,拍摄江泽民在中铝考察的镜头最终以失败告终。

  江泽民来焦考察的第二站是修武县小营村。在小营村,工作人员再次告知,地方报的同志不要跟随采访。这样,江泽民到小营村饼干加工厂的镜头也没有拍摄到。后江泽民来到大田察看小麦生产,与几位农民亲切交谈。这时,王振松抓住现场人多、比较乱的机会,慌乱中拍摄了几张图片。由于镜头不够长,角度不好,拍摄的几张图片并不理想。

  当天下午,王振松随团来到江泽民下榻的月季大酒店。在酒店大厅,王振松碰见了自己在部队搞摄影时的老师,专职从事中央军委主席等领导人的采访拍摄工作的解放军报摄影处副处长江志顺。“江老师。”王振松喊道。江志顺一看是自己的战友王振松,当即一愣。“你怎么在这里?”江志顺问道。“我专业后回到了家乡,现在焦作日报搞摄影工作。”王振松像看到了救星一样,赶紧推销自己,希望得到江志顺的帮助,能够顺利完成这次拍摄任务。江志顺看到王振松为难的样子,很不忍心,当时就给负责江泽民安全的警卫人员打招呼。警卫人员允许王振松跟在江志顺后边拍摄,但不允许抢镜头。

  第二天,江泽民来到博爱农场考察,王振松跟在江志顺后边,拍摄较为顺利,一下子拍摄了近2卷彩卷。江泽民又先后到沁阳市水南关、万北村,孟州市韩园考察,这时的王振松抓住机会就往前冲。在王振松的心里,摄影记者要想拍摄好的图片,只有近些再近些,绝不能错过机会,要为历史负责,要为报社负责,要为焦作负责,也要为自己负责。但事情往往是这样,事与愿违。王振松刚刚占到最佳拍摄位置,警卫人员像抓小鸡一样就把他抓起来,然后把他扔到后边。

  两天的随团采访,王振松拍摄了360张图片,最后在焦作日报发了一个整版图片。其中江泽民在博爱农场与几位农场老人的交谈,在万北与群众的交谈几张图片,无论构图还是色彩,都还不错。16年过去了,王振松谈及跟随江泽民的采访,心情依然激动。王振松深有感触地说,由于摄影器材受限,加上地方报与中央媒体没有可比性,地方报摄影记者只有多动脑子。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哪怕受了不该受的委屈,也要与自己的拍摄对象尽量近些再近些,力求不留遗憾。

  王振松。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