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王水涛
1961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由于新闻纸紧缺,迫于无奈,《焦作日报》不得不停刊,工作人员也被调离到其他工作岗位。1982年,中共焦作市委作出决定,恢复《焦作日报》。原来的一些焦作报人陆陆续续重新回到了报社,加上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和部队转业军人,又是30多个人相聚在了一起,开始筹备创办《焦作日报》。
当时,老市委只有三层办公楼,几个部门在一起办公非常拥挤,很不方便,于是,经过请示市委,办公楼又加盖了两层,变成五层,在办公大楼五楼的东边,给焦作日报分了8间房供办公使用。
说起在这里办公的日子,华秋娴和张成山两位老报人印象都很深刻。华秋娴在复刊后回到报社担任副刊部副主任,然而,这时的她已经40多岁,人到中年了。张成山也刚从大学毕业,从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刚分到报社。
当时,对报社全体人员来说,可谓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购买的办公桌还是老式的带三个抽屉的办公桌,椅子也是老式的木质椅,时间长了,这些桌椅腿也开始松了,有的椅子坐上去还有些摇晃。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华秋娴依然只能和科室成员坐在大办公室一起办公,办公桌都是面对面摆放着。桌上经常一摞一摞堆放着各种报纸和资料,摆放着剪刀、胶水、糨糊、透明胶布、钢笔水、笔筒、稿签、稿纸等,这些普通的办公用品就是编辑的全部家当。地上、墙角也堆放着旧杂志、旧报纸以及一些物品。办公室窗户也是过去那种木质窗,向外开的那种,时间一长,窗户玻璃胶也脱落了,窗户玻璃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尽管条件还是很艰苦,但比在原英福公司高级职工住宅和原焦作宾馆东小院办公强多了,毕竟这时的报社才有些正规,大家办报的热情很高,心比较齐,劲头也比较足。因此,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从来没有嫌苦嫌累嫌脏过。”华秋娴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