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2012年6月29日,市委在会议中心圆形报告厅召开大会,隆重纪念《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杨法育作主题发言。
说起体制机制的变化,杨总作了这样激情慷慨的描述:从“吃皇粮”到向财政纳税缴税,从“铁饭碗”到全员招聘,从“大锅饭”到绩效考核,焦作日报社从被动“断奶”到主动闯市场,成绩面前不自大,挫折面前不灰心,如今正向着固定资产过亿元、综合经营收入过亿元的“双过亿”目标奋进,正在为报业集团的成立夯实物质基础。
此时此刻,只有见证了报社发展的老报人才能深深体会,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复刊之初的财政供养,到上世纪90年代的“断奶”,焦作报人被迫蝶变,几经风雨,几多坎坷。
当“十五”结束、“十一五”来临的时候,报社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
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对报业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资金、人才、管理三大难题,正制约着报社的发展。
2006年,焦作日报社新的党委班子组建。
面对困难和压力,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肩负着社会各界的期待,肩负着报社几百号人的渴求,新的报社领导集体,启动了焦作日报新的航程。
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一切问题只能靠发展。
2006年6月,焦作日报社原有的科室统统撤销,按照办报需要、经营需要、管理需要重新设置。
原有的中层干部“全体起立”,重新报名参加竞聘。
以广告部门为主体的经营部门,功能再定位,目标再明确,机构再设置,人员再调整。
观念转变是关键。
充实经营力量。采编一线一批既有扎实业务功底,又有灵活经营头脑的同志充实到经营岗位。
了解市场。一批又一批采编人员,以每期半年的时间,直接到经营部门经风雨、换观念。
开阔视野。经营、采编骨干分批前往全国先进报社参观学习。
办报是使命,经营是生命。
在换位体察中,在经营力量倍增中,在考察学习中,焦作报人的视野更加清晰,观念悄然转变。
使命和生命相辅相成,办报和经营互为依托。全年抓经营,全员抓经营。经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的理念从党委的号召变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报纸办不好就没有出路。
几年时间 ,报社投放采编人员业务考核的资金总额翻了一番,国家省市各类好新闻配套奖、月度好新闻奖、战役报道策划奖、单项报道创新奖……各种形式的奖励措施调动着积极性,激发着创造力。深入基层创优、面向市场创收,两翼齐飞的局面初步形成。
报业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宽。
短短5年,《焦作晚报》横空出世,焦作网浴火重生,《焦作手机报》引领风骚,《焦作画报》闪亮登场,以城市电视为主要标志的户外频媒风生水起,一个个面向未来的效益增长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屈不挠地拓展市场。
从实干兴业、渐进发展到抢抓机遇、快速发展,5年间,焦作日报社坚持“做优新闻是立社之本,增收节支是富社之路,体制创新是活社之源,人才培养是强社之基,严格管理是兴社之要”五项基本原则,二次创业。
5年间,报社的收入接连闯过了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4000万元大关,印刷设备升级了,办公设备换代了。
与30年前复刊重生一样,如今 《焦作日报》又站到了一个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历史拐点。
忧患清醒,凝神聚力,务实发展。
今天的《焦作日报》不服老、不服输,因为还有很大空间等待焦作报人去开拓、去创新、去创造。
期望,固定资产过亿,综合收入过亿。报业传媒集团呼啸而来。
新的蓝图正在绘制:一个集《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焦作手机报》、《焦作画报》、焦作网等新闻媒体和报业传媒公司、房产策划营销公司、网络传媒公司、发行投递公司、印务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经济实体为一体的焦作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的企业框架正在构筑之中。
新的基点正在形成:不远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豫北最大的商务印刷基地即将矗立,其业务将辐射晋冀鲁豫接合部的广阔区域。
新的征程已在眼前,焦作报人将继续用“新闻立报、特色兴报、精品强报”凝成无坚不摧的报业力量,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