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光远
报头是报纸的眼睛,在普通人看来,报头不过是表明报纸身份的文字,而对有心的人们,比如报头收集者来说,报头的书写常常与书法艺术不可分地联系着,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倘若追溯历史,却又可以发现,报头的变化又映衬出时代的变迁。
从1957年到2012年,55年间,《焦作日报》报头几度变迁,反映了《焦作日报》的时代变化。
创刊始末
了解报头变化,还得从报纸创刊说起。
1957年7月2日,是现在的《焦作日报》创刊的日子。一开始,这份报纸并不叫《焦作日报》,而是由《焦作工人》报改刊而来。
1957年7月2日改刊当天的《焦作日报》保存了下来。朱红的“焦作日报”报头书写遒劲,热烈而醒目。据张国柱、王菊山老师介绍,报头为当时游艺书画、考古的焦作市著名书法家、市人民文化艺术馆美术组成员王雁秋题写。
作为对当时政治气候的反应,当天报纸头版的改刊词对因何改刊所说甚详。改刊词说:“《焦作工人》报这个周二刊,已经与我市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已不相适应,为了快速全面地反映新的事物,及时指导各项工作,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和适应新的形势,增加出版期数已成为必要。再加上我市工业、农业、文化事业的日新月异,所以以后必须扩大报道范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发展我市的各项事业和工作。”这,成为催生《焦作日报》呱呱落地的最原始动因。
四易报头
1983年,在新一届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经过近6年时间的清理、整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肃清“四人帮”流毒等一系列工作,开始抖掉“左”的桎梏,乘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这股东风、这艘航船,走向新的时代,踏上新的征程。
此时,焦作也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在经历过这样一场长达10年、痛彻骨髓的暴风雨的洗礼后,上上下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定。特别是一些敏感于时事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工人群众和青年学生,痛感安定的重要性、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尽快搞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人人意气风发,个个豪情在胸,愿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出力流汗、添砖加瓦,奉献出最大的热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尽快恢复出版一张曾经有着光荣办报历史和优良办报传统的《焦作日报》,以便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记录历史、宣传群众,这是形势的需要。经过近一年的酝酿,经上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一张带着浓郁墨香的《焦作日报》终于再度出现在焦作人民面前。《焦作日报》为铅印四开四版,最初为周一刊,很快发展为周二刊、周四刊。
这次复刊,题写报头的是时任焦作市委副书记南嘉禾。南嘉禾1925年出生于沁阳长沟村,在药铺当学徒,后与村民们一起抵抗日寇侵略,开始了革命道路。他一生刚正不阿,脾气耿直,为焦作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在工作之余,酷爱书法,现已86岁了还兴致不减,勤加练习。在2007年6月7日《我给焦作日报写报头》的回忆文章里,南嘉禾说,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焦作日报》停刊,客观上违背了社会对文化新闻日益增长需求的规律。但鉴于《焦作情况》内部刊行不具辐射全民功能,市委意识到必须出版报纸指导工作,占领思想宣传阵地,经济再困难也要付出。于是,1982年正式决定《焦作日报》复刊。应当时副总编辑秦绪常的请求,挡不住再三要求,他只好仗“此地没朱砂,红土为贵”,壮胆题写了“焦作日报”四个字。南老当时的心态,可窥一斑。
到了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启用了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题写的报头。穆青能亲自为《焦作日报》题写报头,这要归功于当时的副总编辑孙达文。孙达文回焦作工作之前为新华社驻新疆分社的记者,后来通过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编委会主任李峰求得了穆青的题字——“焦作日报”,当时“报”字为繁体字。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报纸上不得使用繁体字。除广告中企业和产品商标经注册的定型标志外,繁体字一律按差错处理。
时隔9年,穆青了解情况后,再次欣然提笔,为《焦作日报》题写了新报头。1997年1月1日,穆青重新题写的简体字报头正式启用。
2008年1月1日,《焦作日报》开始启用郭沫若书法体报头。这个新报头由本报副总编辑王爱军联系大河报原总编辑、书法家王继兴从郭沫若墨宝中加工修饰而成。
55年来,《焦作日报》这份报纸的报头虽多次变更、字体不同,但气度没变,变的是书体法度,不变的是始终为民的情怀。历史总会在过往间留下痕迹,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过往风云,在我们拾零报头发展变化的故事中一窥他的踪迹。
在《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之际,我们走进资料室,翻阅《焦作日报》存档资料,就像翻看孩子成长的照片一样,心情是那么的感动、愉悦。
《焦作日报》风雨兼程五十五载,走过的每一步,成长的每一天,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给我们带来惊喜。大家翻阅着报纸,一会儿这个惊呼“快来看,快来看,当时报头的字是这样的,不知是谁题写的”,一会儿那个又惊呼“哇,这标题的毛笔字出自谁手”,一会儿大家又议论“我们的报纸从黑白版面到彩色版面,从薄报到厚报的扩张,版式从咬合到模块再到通透,我们的报纸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成熟了”。
是啊,55年弹指一挥间,《焦作日报》与我们的城市共同成长,在“转变”与“不变”中成长壮大,“转变”的是版面内容和形式紧跟时代,与时俱进,越来越好,让读者爱不释手;“不变”的是版面内容的政治坚定性、服务性、可读性、贴近性。
《焦作日报》从四开黑白小报到对开彩色大报、系列周刊,乃至在新媒体领域开疆拓土,一直领先群伦,见证、记录着焦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今天,让我们走近老报人,倾听他们讲的版面上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