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版: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日报》报头的变迁
粘贴新华社电稿
不老的《山阳城》
焦作日报大事记⑤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粘贴新华社电稿

作者:本版照片均由本报王正义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仝伟平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通过新华社卫星接收系统收发电稿的快捷、方便时,曾在总编室做编辑的张国柱脑海里,却时时再现《焦作日报》复刊之初使用模写机接收电稿、接收电稿工作人员粘贴电稿的情景。

  张国柱老师说,党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除报社自采的新闻外,有很多稿件都采用新华社电稿,诸如国家领导人出访、国际国内重大新闻等,都是新华社电稿唱主角。《焦作日报》创刊初期,报社没有电台,主要靠一部收音机边听边记新华社新闻。1983年复刊时,我们开始采用条式模写机进行纸质电稿的输出。

  不过,模写机并不能一下子“吐”出整篇文章,而是1厘米宽的纸条,竖排文字,每行10多个字。张国柱说,模写设备在今天看来是简陋的,但在当时来说科技含量已经不算低了,比我们手抄新华社电稿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只是最后一道工序太烦琐、太辛苦,接收电稿工作人员需要隔段时间就把纸条撕下来,然后分段规规矩矩地粘贴在稿纸上,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稿件。那时,一张纸大约可以贴14行左右,共贴200多字。接收电稿的工作人员既要照看好模写机,又要不停地粘贴纸条,像个糊纸盒的小工,手上粘满糨糊。

  张国柱说,因为传输信号不稳定,我们接收到的新华社电稿字迹模糊不清的情况很常见,经常是一行只能看清两三个字,能看清五六个字的时候都很少,甚至还会出现大段大段的空白。每到这时,编辑部的编辑就开始忙活了,几个脑袋凑到一起,对稍微模糊的汉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到底是什么字,然后用笔描出来。大多时候猜得出,但也有连编辑都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或者稿件非常重要,根本不敢乱猜,那就要向其他报社甚至新华社打电话求援。这样的情况出现多了,我们就想出了一些办法。凡是哪天新华社预告有重要新闻,除了用模写机接收电稿外,在新闻联播时间,接收电稿的工作人员就用录音机将当天的重要新闻录制下来,等电稿出来之后,对照录音,将电稿重新描写一边。

  传统的模写机,每分钟能接收二三十个汉字,每小时接收不到2000字。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新华社电稿字数少还好办些,大家不用坐等耗时间,最麻烦的是新华社播发长篇文献,稿件长、字数多,接收电稿的工作人员接收电稿、粘贴电稿要到次日凌晨两三点,贴得手发酸。

  因为模写机只能传收文字信息,新华社图片稿就要靠邮寄。十几张照片,装在一个大信封里被寄来,虽然有特殊通道,但晚个三四天是常事,根本谈不上新闻时效性。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联通了新华社微机线路,这套设备在全国居先进水平。本世纪初又开通了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技术的改进,可以直接传出整页稿件,接收电稿的工作人员从枯燥的粘贴纸条工作中解放出来。如今,跟这些已经退休的老编辑们说起先进的新华社网络传稿系统,他们感叹不已。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王正义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