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版: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日报》报头的变迁
粘贴新华社电稿
不老的《山阳城》
焦作日报大事记⑤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老的《山阳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仝伟平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复刊后,文艺副刊的栏目确定为《山阳城》,因为焦作古称山阳,是三国时期汉献帝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后的食邑。山阳,乃太行山之阳之意,汉献帝在焦作时留下的古城至今还有遗存的城墙,副刊栏目取此意,有继承古代文化的含意。

  据刘金忠老师讲,当时,焦作还没有一块文化园地提供给广大热爱文学的青年,而那个时代热爱文学的年轻人还很多,《山阳城》副刊一面世,立即受到文学爱好者们的欢迎。那时副刊科有三位编辑,科长是华秋娴,编辑有刘金忠、薛书礼。开始副刊是每周一期,除了刊发小小说、诗歌、散文和杂文外,还刊登一些文学评论、童话、寓言等。到了1984年,报纸改为每天一张,成了真正的日报,编辑增加了王菊山,副刊也由原来的每周一个版改为每周三个版。在编辑们的努力下,团结了全市的文学爱好者,先后成立了七月诗社、山阳文学社等文学社团组织,油印出版了《三角帆》社刊,还请著名诗人苏金伞题写了刊名。随着副刊版面的增加,副刊由原来的《山阳城》还增加了每周一期《月季苑》,发表了很多当地作者的作品,很受作者们欢迎。编辑们经常深入厂矿、农村,与广大文学爱好者交流,组织文学采风活动和笔会,深得作者们的信任。那时每周一次活动,县里的作者们都是骑自行车赶到市里来参加活动,还在县里组织成立社团的分支机构,也定期在县里搞活动。1985年,市里一些作者去云台山搞活动,那时的云台山还没开发,路很难走,回来时摩托车坏了,他们就推着车走路回来,到家里已是后半夜了。由于在我们的报纸上刊发了不少写云台山的作品,云台山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从这方面讲,云台山的开发,最早的宣传是《山阳城》副刊来完成的。而神农山、王屋山(当时济源还属焦作市管辖)在我们的副刊作品中也都有体现,也都去搞过采风活动,这对后来的旅游开发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山阳城》文学副刊非常注重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先后培养出了乔叶、张丙辰、白战海、石生军、杨晶、曹欢、赵玉建、郜希贤、陶立栋等优秀作者,他们有的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了知名作家或省、市新闻单位的骨干,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的人还因文学结缘成了夫妻,白战海和袁小丽就是在文学社时相识的,当时他们还都是学校的老师,经常在一个文学社里参加活动,建立了感情,后来他们结婚组成了家庭。

  《山阳城》副刊的编辑还为作者们牵针引线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作品,使他们走出焦作,在国家级刊物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山阳城》的编辑还先后几次把全国级的文学活动拉到焦作来,让焦作的作者们有机会接触到全国文学界有名的大家们,聆听他们的教诲,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新的高度。比如,1993年,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青春诗会在云台山举行,诗刊社的领导和几位著名诗人到会,还在市里举行了报告会,与全市文学爱好者近距离交流。

  刘金忠老师说,1997年,《山阳城》文学副刊还为一个叫申永彬的打工仔发过一个专版。他是驻马店人,来焦作打工,热爱文学,曾边打工边走,一路写下不少作品,编辑发现后很受感动,专门为他发了一个专版,介绍他的情况和他的作品,使他一下子成了焦点人物。他在焦作期间,编辑处处帮助他、关心他。现在申永彬与一位台湾女子结婚,定居台湾,还一直与刘金忠保持联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