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 酩
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后,在当时的中共焦作市委办公大楼五楼办公,但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印刷队伍。前4期报纸先是在新乡晚报印刷厂印刷,此后一段时间又到焦作矿工报社印刷厂印刷,直至1985年,又辗转到焦作市印刷厂印刷。
焦作市印刷厂距离报社4公里左右,拟见报刊发的文章要通过记者采访、编辑、编审、定稿、画版样,然后才能送到印刷厂付刷。那时,各项交通条件远不如现在快捷,而校对员的工作时间又大都在黑夜,在办公地点与印刷厂之间往来很不方便。
客观地说,最初市印刷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很不理想。在4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摆满了铅字架、更衣箱、洗手盆、排版柜等,而大大小小的材料堆充填着厂房内已显拥挤不堪的每一寸空间。在靠近厂房的大门处,摆放着两张破桌子,4把破椅子供校对员工作使用。在这里,冬天冷、夏天热,空气也十分混浊。那时,冬天虽冷,冻手、冻脚且能抽空烤烤火炉,多加衣物以抵御寒意;可夏天就不那么好熬了,俯首校对时,每每会有汗水滴湿稿纸,造成文字模糊难以辨认。那时,厂房领导看到印刷工人如此辛劳,便千方百计改善大家的工作环境。但受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权宜之计只能将厂房内地面下方的地道打通,架上一台大功率排气扇,将地道内冷风抽进厂房,以达到降低车间温度的实际效果。厂房里温度稍降了一些,可排气扇的噪声又十分刺耳。俗话说,两害相逢取其轻。在炎炎盛夏,我们就这样完成了一天天的校对任务。
校对员随着拣字工、排版工一起上下班,大家每天都要工作至凌晨三四点钟。
那时,我们没有食堂、没有夜餐,冬天只能带些干粮,夏天就抽空跑到午夜的街头吃碗烩面填肚子,我们感觉大家在一起过得很惬意。
(此文是记者在卢好勇老师手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