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见习记者 李 辉
焦作日报从邮政发行到自办发行,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在创刊55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过去,老一代报业发行人又是如何在自办发行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焦作日报社发行部原主任张景晓和乔子元。
已经72岁高龄的张景晓,是焦作日报自办发行的筹备者之一,谈起焦作日报自办发行的筹建过程,他仍然记忆犹新。
“焦作日报在全省党报党刊中,是较早实现自办发行的党报之一。自办发行以前,我们没有自己的发行队伍,县里的报纸要靠邮局送,市里的要靠通讯员去送,订报、送报都很困难。”张景晓说,“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1986年,报社开始筹备自办发行,我也从市委宣传部调到了报社,参与自办发行的筹备工作。”
张景晓说,在筹备自办发行初期,报社既缺少资金,又没有经验的发行人员,困难和阻力都很大,不过在老主任皇甫其棠的带领下,工作开展得还是比较顺利的。
1988年,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多次的协商,各县区发行站在各县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完成,自办发行工作正式开始。但是,如何把印刷出来的报纸从报社送到县里,成了最大难题。
“以前邮局发行的时候,报纸一印出来,邮局的车就来拉了,送到县里再由邮政投递员投送。但是自办发行后,邮局就不管了,只能自己想办法。”张景晓说,“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最后经过多方协商,报社和长途汽车站签订了运送协议,我们把报纸送到车站,再由每天的长途车把报纸带到县里,县里发行站的人员再到县汽车站取报纸,然后分发投递。”
张景晓说,自办发行初期筹备各县发行站的时候,咱们没有发行队伍,发行管理人员和发行投递人员都是从各县委宣传部抽人组建的,各县委宣传部给了报社很大支持。
乔子元说,1990年,皇甫主任退休后,张景晓接任了发行部主任,经过了几年的磨合,焦作日报的自办发行工作渐渐走上正轨。在发行工作不断健全的同时,如何提高发行数量,又成为发行工作的新难题。
“那时候,发行工作的重任都在发行部,发行员负责投递工作,和征订单位、读者接触少,所以我几乎每次都要自己去,有时候还要和采编人员一起去。”张景晓说,“我那个时候都是带着发票去的,给人家订了报、开了发票再回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跑十几个地方。”有一年夏天,他天天顶着太阳跑征订,脚上长了肉刺也不敢休息,上楼很困难,只好扶着栏杆一只脚蹦上去。
“现在看来,《焦作日报》的发行量逐年增加,发行人员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咱们走自办发行的路子是正确的,也应该继续走下去”,张景晓、乔子元对自办发行的未来充满希望。